从“X都NP了”句式的研究看副词“都”的教学
本文选题:顺序义 切入点:变化义 出处:《成人教育》2007年08期
【摘要】:该文考察了"X都NP了"句式及其扩展式"Y还S呢"的句法、语义特点,认为:"NP"具有顺序义,"都……了"模式表示变化义和主观大量,扩展式表示与预设相反,"X都NP了,Y还S呢"整个句式表示对比和比较。最后确定副词"都"为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并对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出了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X du NP" and its extended form "Y return S", and holds that "NP" has sequential meaning and "du".In this paper, "pattern means variable meaning and subjective mass, extended representation is contrary to presupposition," "X is NP and Y is also S", the whole sentence expression is compared and contrasted.Finally, the adverb "du" is determined as the emphasis of mood adverb,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Chinese adverb as a foreign language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9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静;“都”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其分类[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2 连蜀;关于汉语的“都+NP+了”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董秀芳;;“都”与其他成分的语序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凌;;汉语语序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林晓恒;;“都+V+的+N”结构的限制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3 徐萌萌;;留学生习得范围副词“都”的偏误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4 佟淑玲;;“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张孝荣;;最简方案下“连”字句的结构和推导[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姚晓红;;副词“都”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24期
7 解燕勤;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都”的偏误分析及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肖双荣;;“都”的全称量项义与隐含差比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蒋遐;;《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都”及其语法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吕晶晶;;《四世同堂》(惶惑)中“都”的用法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承峰;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晓文;现代汉语“V都VP了”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杰;“都VP了,S”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玮;“固然”的语义分析及篇章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凌红梅;形容词作状语功能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佳娜;外国学生作文中语序偏误的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6 吴闲荣;关于汉语副词“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朱宁;价值判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中的锚定效应[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徐富平;汉印状语表述差异及对汉语习得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9 段轶娜;现代汉语关联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振宁;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真;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2 徐杰;“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3 史锡尧;副词“都”语义语用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1990年04期
4 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5 岳中奇;“V(了_1)-C_t了_2”中“了_2”的时体功能及其相关动词[J];汉语学习;1997年03期
6 陈宝勤;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张其昀;语气助词“了”字的修辞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郭春贵;;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2期
9 王灿龙;;为什么不能说“都以前……”[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10 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义;;变化义名谓句的认知语义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3 王红厂;“V~2+的+是+N”歧义格式补议[J];社科纵横;2004年05期
4 连蜀;关于汉语的“都+NP+了”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刘洁;;“都NP了”格式主观义、量度义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02期
6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7 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J];云梦学刊;1999年03期
8 王弘宇;“仅…,,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9 罗荣华;;位移动词“至”“到”“达”与主观大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罗荣华;;宜春方言的主观量表达研究——以上高话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静;数量象似性视野下的汉语重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栋;“哪怕”的多角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祁杰;与“V+个+X”结构相关的主观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张立瑜;“一+P+P+了+NP”句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孟凡铃;副词“才”、“就”、“都”的主观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薇;一种现场描写方式[D];吉林大学;2008年
8 毋冬梅;“很不X”和“不很X”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卢伟伟;“一量(的)名”结构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刘靖;“一直”与“总”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1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1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