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教学 切入点:“着” 出处:《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4期
【摘要】: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汉语热,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怎样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这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前北京语...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sports, and so on,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Chinese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in some countries there has even been a mandarin craze.Thi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How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a concern.Former Beij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黎;“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加勇;“着”的结构自足功能[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陈广艳;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3 王媛;;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2年03期
4 黄慧英,曾小武;试论“V着A”结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季安锋;;“接连”、“连续”、“一直”的认知语义差异[J];汉语学习;2008年06期
6 任永军;;汉语意合问题研究述略[J];汉语学习;2010年03期
7 赖先刚;“着”表“即时状态”的语用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王婵;荆亚玲;;天镇方言的动态助词“的”[J];汉字文化;2011年06期
9 周翠英;胶州方言中“着”的特殊用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曹娟;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8 陈晨;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习得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军;动词后带“着”被字句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赵丽华;动词带“着”多动句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孟淑娟;淄博方言体貌系统及相关虚词研究[D];汕头大学;2001年
4 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1年
5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兴慧;关于“V着AP”[D];延边大学;2003年
7 唐娟华;山东方言动词的完成体[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朱怀;主谓结构作状语句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张亚明;汉语形容词的情状类型及句法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海东;咸宁话的“到”[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爽;;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2 温晓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在”、“着”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3 阿John;;别让考试成为拖累[J];黄金时代;2009年02期
4 王丽娟;;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汉语韵律沙龙顺利举行[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5 张盼盼;;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复试经验谈[J];中国研究生;2011年04期
6 金爱丽;;论对外汉语教学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本刊记者;;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8 张楠;;对外汉语口语课的课堂设计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侯懿玲;;浅谈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韦冬雪;;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应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彭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探索——以量词“串”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刘巍;;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李小海;程君实;陈佳品;;基于行为的自主式微小型移动机器人智能化研究体系结构[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施歌;;“外向型”出版物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以《快乐汉语》为例[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6 吴世林;陈寿才;杨志宇;;犬“S”步随行训练的技巧[A];第十一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邱亲仁;;双语心理词库构建新型对外汉语双语学习词典[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朱晓军;;量词分类小议----兼谈“量词”英译问题及英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俊萍;;利用CTT的汉语自动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软件的开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菲;向对外汉语老师致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郑庆君;对外汉语专业的母语之忧[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卢新宁;北大将大力培养对外汉语人才[N];人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翟帆;对外汉语推广进入关键时期[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唐景莉邋实习生 王萌;北语培养对外汉语“种子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杨启蒙;涉外汉语培训悄然升温[N];信息时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郭晓虹;让全人类分享中华文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道龙 郑全庆;是热门专业,还是虚火夹生饭[N];新华日报;2009年
9 赵凤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稀缺[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赵晖;让汉语文化走向世界[N];无锡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美玲;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杉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梁丽;基本层次范畴及其在英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张春新;《汉俄教学字典》:理论构建与编纂实践总结[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姣;语境理论与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D];云南大学;2010年
2 田志华;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与HSK(高等)难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晓菲;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马宁;对外汉语课堂话轮转换中的语用标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翁慧芬;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钱汝琦;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学初探[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刚;典型因果复句关系标记在对外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在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对外汉语语境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陈俊男;两岸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选词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刘佳莹;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2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1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