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的教学三题
本文选题:动态助词“了” 切入点:语气助词“了”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4期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包括"了1"和"了2")是教学的难点,究其原因,除了母语干扰外,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了1"的出现条件、"了2"的语法意义,以及"了1"和"了2"的区别等三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甚至有误导,也是造成"了"难教难学的原因。本文就此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r" (including "1" and "2") is a difficult point in teaching. Besides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besides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1"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Yue2"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re discussed.The difference between "1" and "2" is not explained clearly or even misled,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it is difficult to teach and lear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s and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亓华;日本留学生汉语语段表达中母语“た”的特殊迁移现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陈前瑞;;当代体貌理论与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3 赵微;两类祈使句的体特征及其对否定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5 刘勋宁;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6 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7 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8 黄晓雪;古本《老乞大》和谚解本《老乞大》里的语气词“也”[J];语言研究;2002年S1期
9 王光全;过去完成体标记“的”在对话语体中的使用条件[J];语言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晓丽;陈小荷;陈锋;钱小飞;;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自动生成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4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代祥;梁平话的助词“嘎”和“了”[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孟淑娟;淄博方言体貌系统及相关虚词研究[D];汕头大学;2001年
3 杨宁;汉语助词在外向型汉法词典中的处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4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望发;“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6 刘晓玲;《直说通略》中的助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晶;论汉语时体特征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现在完成时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8 邱闯仙;山西平遥方言的时体系统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刚;现代汉语“现在”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杨依萍;现代汉语“了”的多角度考察[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琼;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了”的考察和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迅;“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冯爱军;确山方言动态助词“了”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4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