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并”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并且、而且”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8-05-09 09:29

  本文选题:语义分析 + 《子夜》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摘要】:本文拟从“并”的词性入手,较系统地阐述“并”作为动词、副词、连词的历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其语义特征。同时,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语言事实及留学生使用中出现的偏误,,进一步具体探讨“并”、“并且”、“而且”这三个连词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异同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part of speech of "un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diachronic existence of "he" as a verb, adverb and conjunct, and on this basis analyses its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in an all-round way.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mbined with the language facts and errors in the use of foreign students,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yntactic functions of the three conjunctions: "union", "and" and "also".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分类号】:H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德梧;谈《子夜》的语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2 史荣光;;“X比Y还W”的结构语义分析——兼与殷志平同志商榷[J];汉字文化;1997年01期

3 徐仙兰;科学语言规范及其基本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龚娜;周先忠;;“X于”结构的语义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蒋宗霞;;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类别及其搭配关系[J];语文研究;2006年04期

7 尹喜艳;;“V开”语义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8 林敏;;“不A不B”格式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09年02期

9 张幼冬;;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引申义的语义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邹哲承;;也说“反而”[J];语言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时达明;林鸿飞;;基于内容相关度和语义分析的Blog热点话题发现[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吴泓;;小议“零X”一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红妹;齐璇;王挺;陈火旺;;汉英机译系统ICENT中主语省略句的处理[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蕾;周明全;;一种汉语句子语义分析的新方法[A];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2 陈丽萍;从多义短语入手讲授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层次分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周日安;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简榕蓉;现代汉语动词计量的语义分析及教学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冀婷婷;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夏惠敏;借代的形式与语义限制及认知心理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段福德;《史记》方位短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徐梦云;对汉语‘立’的认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瑞;副词“在”与助词“着(·zhe)”的语义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5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865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8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