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的称呼语的传统文化内涵——兼论对外汉语教育中的一个问题
本文选题:称呼语 + 尊卑有序 ; 参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汉语中的称呼语根植于中国传统宗法农业文化土壤,彰显出尊卑有等的文化理念、追逐权威的功利倾向、注重情感关系构建和灵活多元性文化融合的特质,蕴涵着丰富深刻而复杂博大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及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Abstract]:The address language in Chinese is roote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agricultural culture soil, showing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pursuing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author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and flexible and pluralistic cultural integration. It contains rich, profound and complex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which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spiritual temperament and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作者单位】: 大连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编号:W2010089)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杨金豹;英汉姓名异同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底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郭丽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贾琳;;语言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祖人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思路述评——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周江源;;Grice合作原则在体态语中的作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金金;;由“谢谢”的使用谈语言与文化教学[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戴雪梅;;中国与英美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异质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野;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澳门幼儿课程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9 刘建荣;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进军;关于英语词汇文化意义教学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3 惠敏;英汉敬谦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佳爱;英汉招呼语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何旭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作文选词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龙晓明;跨文化旅游理念在桂林旅游发展中的应用[D];中南林学院;2001年
8 吕翠娟;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帅力;论英汉语弱式共性[D];中南大学;2002年
10 黄金海;中印两国科技发展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培馨;;浅析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教学[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2 杨双;;语用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3 朱丽亚;;汉语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潘朔;;说“舅”道“爷”[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5 沈丹;;日汉语中夫妻称呼的比较[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6 董梅;赵玉闪;;“零称谓”使用探析[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7 石成成;;陌生男性称谓语的语用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韩彩凤;;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前序铺垫话语手段[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杨敬慈;;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书信写作教学的探究——以HSK数据库中日本籍考生作文为研究案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孙彬;;论媒体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体现[J];中国报业;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封淑珍;;称呼语运用例谈[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绍明;;军人制式称呼语浅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曹铁根;;称呼与得体[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胡习之;;话语角色定位及其语言表现形式[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春芳;相似的中韩称呼语[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张永奋;临时称呼语趣谈[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王泉根;古人取“字”的解析[N];河南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美雨;车王府藏子弟书方言词语及满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果娜;中国古代婚嫁称谓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冰;现代韩中称呼语的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2 王亚丽;《聊斋俚曲集》称呼语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3 张丽;称呼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西北大学;2010年
4 郁万霞;甘肃永登地区称呼语及其演变的调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琪;中美高校师生社交称呼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毛仕慧;中英称呼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李辛欣;称呼语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内涵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丽;中美研究生称呼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亚萍;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的称呼困境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丽丹;职场中以性别为基础的称呼语社会语言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3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88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