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兼类词成因探究的困难
本文选题:兼类词 + 成因研究 ; 参考:《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兼类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的瓶颈,从《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了相关研究,但成果并不是很显著,对兼类成因分析的文章更是少而又少。在总结前人对兼类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兼类词成因研究的五个困难,同时还补充和纠正了兼类词的四项成因。
[Abstract]:Concurrent words are the bottleneck of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Ma Shi Wen Tong, people have begun to study them, but the results are not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 articl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both types are even fewer and fewer.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former'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ncomitant words,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five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of the causes of concomitant words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plements and corrects the four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concomitant words.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汉铭;;试探复合动词向名词转化的方式[J];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2 林立;;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兼评姚汉铭先生的两篇《试探》[J];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颖;试用“范畴化的典型理论”诠释俄语语法范畴[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刘嫦;也谈归化和异化[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3 程丽霞;英汉左偏置结构句法、语义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4 张其云;刘小玲;;论语法化现象内部机制的认知体验基础[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5 董成如;杨才元;;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6 苗兴伟;;语言的人文精神观照[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7 刘玉梅;沈志和;;认知词汇学[J];外语学刊;2010年05期
8 李绍哲;;俄语только и V_1,что V_2结构的语法化分析[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9 唐树华;田臻;;认知语言学的两个承诺及其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10 杨正超;;《型世言》中“来”字的一种特殊用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3 万菁;姬东鸿;任函;冯文贺;;汉语复合名词短语特征结构的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8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洋;基于本体的医保审计知识库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苑;;试谈兼类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可能带来的病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2 田瑜娥;;殷墟甲骨刻辞兼类词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年21期
3 陈镜鹏;;谈谈古汉语的兼类词“使”[J];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02期
4 陆福庆;;试论兼类词的义项建立原则[J];辞书研究;1987年01期
5 杨军;;古代汉语“名词用如动词”的提法应当否定——兼论简单兼类词与复杂兼类词[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张存锷;从兼类词“衣”说“活用”与“兼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7 温锁林,刘开瑛;汉语名、动、形兼类词的两种鉴别方法[J];语文研究;1998年01期
8 尚平;“介词+着”现象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9 麻彩霞;;再论现代汉语“形+宾”现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孙利萍;;现代汉语兼类词与N的V结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春岭;斯琴;;现代蒙古语词语搭配分布特征初探—以单词GAR、JALAGV为例[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洁;荀恩东;宋柔;;兼类词排歧的一种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语言工程中同形及兼类词语的处理策略[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姜自霞;陈晓;李玉梅;靳光瑾;黄昌宁;;试论区别词的词性鉴别能力[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郑林啸;苏彦华;;声母统计分析的软件实现[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金惠淑;;普通话音节的统计原则和方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牛洪梅;吐尔根.伊不拉音;;维吾尔语的词性标注校对初探[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竹;;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2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3 周立军 李冲;“由于”兼属介词和连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冯敏萱;论汉英平行语料的平行处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屈刚;英汉双语短语对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淑琴;蒙古文同形词知识库的构建[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康军帅;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海燕;汉韩动名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蓓;现代汉语兼类词定量分析及认知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副兼类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裴奇;论现代汉语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的形成[D];河北大学;2009年
4 杜朝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兼类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许红花;HSK甲级词中的兼类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6 苏晓方;现代汉语副连兼类词“X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锦绣;从两部词典看词类标注[D];安徽大学;2007年
8 彭仁超;现代汉语施事动名兼类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龚晨;“形容词+动态助词”结构初探[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齐珍珍;基于语料库的《HSK词汇大纲》兼类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0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1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