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 + 文化教学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摘要】:民俗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汲取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向外国学生全面完整、科学准确地推介和传播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他们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去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喜欢中国,因此将民俗文化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Folk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ystem, carry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absorbing the rich contents of Chinese folklore culture will help us to promote and disseminate China's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to foreign student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way, scientifically and accurately. On this basis, they can understand China more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understand China and like China, so the applic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金钰;中国民俗学研究八十年[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2 牟维珍;;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3 苏晓龙;;关于国际意识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吴效群;;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田兆元;;民俗本质的重估与民俗学家的责任——一种立足于文化精华立场的表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陈连山;中国民俗学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6期
7 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年01期
8 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3期
9 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J];哲学动态;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张传彪;傅绍清;;从“假相等值”看词典的“双刃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赵志军;;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的自觉——论王蒙的语言观[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陈慧平;实践理论的非实践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刘胜;方瑞芬;;中国话语研究及发展趋势[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唐晓琳;董岩;;拉丁语: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共同体[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宇文利;;论民族精神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基本规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高云球;王巨川;;时间文化学的朦胧起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9 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J];北方语言论丛;2011年00期
10 李敏杰;朱薇;;洪堡特语言观与诗歌翻译[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健;陈萍;;试论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彭军;;增加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对策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殷相印;;论三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周晓东;;试论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人格[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AF高中法语教学对高中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雷慧;基于影视作品的对外汉语课件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栗晓冬;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宁;对外汉语商贸中级口语教材课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敏;对外汉语轻声词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金莲;论可译性的哲学理据[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海丹;汉语课文化内容及文化要素导入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云翔;欧美民俗学略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王帆;;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09年04期
3 柯惠新;赵静;邹玲;陈锐;;奥运背景下的中国人形象研究[J];对外传播;2009年04期
4 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6 吴秀杰;;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7 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8 田兆元;;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10 卢静;;奥运遗产与中国人的国际意识[J];当代世界;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梅;陈潇;;浅谈汉语方言词汇与汉民俗文化[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黄宇鸿;《说文解字》与居住民俗文化——《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六[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邓红华;田世雄;;从郴州俗语透视郴州民俗[J];民族论坛;2007年04期
4 左福光;;川陕山区的抬工报路与报路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龙生祥;;民俗文化与汉语教学[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赵顶灵;;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以桂林方言为例[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7 毛海莹;;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8年19期
8 王晓坤;;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的渗透问题[J];现代交际;2010年12期
9 黄宇鸿;《说文》中所见的古代风俗礼仪——《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四[J];社会科学家;2003年02期
10 兰玲;;从汉语俗语透视胶东民俗现象[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勇卫;;谚语——一种民俗文化的审美形态(摘要)[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金铭;;“十五”期间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扬涛;;拇指多米诺——手机言语短信的文化考察[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郭锦桴;;闽南人外迁及其方言文化的流播[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民研 整理;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日趋成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白江宏;蒙语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要走遍“蒙古地”[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3 居峰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长征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何池;俚语通两岸 乡音诉亲情[N];闽南日报;2007年
5 陈正统;《闽南话漳腔辞典》对文化遗产记忆保护的尝试[N];闽南日报;2007年
6 王超然;语言关乎城市品质[N];长江日报;2007年
7 刘菲;孔子学院 风靡全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朱丹;在多元化中引领主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钱乃荣;传承上海话,就是传承上海文化基因[N];解放日报;2005年
10 记者陈静莹;将方言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予以保护[N];汕头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宜凤;明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琰;民俗文化对口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邵娟;枣庄方言词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红;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现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2007年
5 赵子阳;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与民俗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阳;《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春;彭泽方言民俗词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王海玲;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筠;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春燕;乡音与乡俗—晋江砌田村礼俗语言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4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4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