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A的A,B的B”对举构式分析
本文选题:对举构式 + 话语功能 ; 参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年03期
【摘要】:"A的A,B的B"对举格式是一种典型的对举构式。文章立足于此构式,从构式特点、话语功能以及其与相近并列格式"有的……,有的……"的比较三个方面对"A的A,B的B"对举构式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推动此类对举构式的研究。
[Abstract]:The "A's AZB B" alignment is a typical lifting formul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is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discourse function and its similar parallel format "some, som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lifting structure,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lifting structure of "A's AZB" in three aspects.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基金】:大连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认知和习得研究”,项目编号:2012XJQN38
【分类号】:H19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志生;近代汉语中的“X的X”格式[J];古汉语研究;2001年02期
2 熊伟明;“A的A,B的B”结构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2002年01期
3 徐国玉;“X的X,Y的Y”格式试探[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山佳;;关于“×的×”格式的两点补说[J];古汉语研究;2012年02期
2 邱冬梅;周国光;;表达性语义场初探[J];北方论丛;2012年05期
3 萧国政;试论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杨蔚;“连”字句的话语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柳广民;歧义类型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6 卢英顺;汉语定语位置上代词句内同指现象考察[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司红霞;完句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8 彭小川;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郭文静,曹丽君;歧义现象浅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张克定;句式变化的认知语用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锦;陈群秀;;现代汉语语义资源用于短语歧义模式消歧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向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甘莅豪;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巴丹;“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异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旭;俄罗斯学生目的语环境中习得汉语“了”的偏误及教学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5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6 吴姝俐;现代汉语中“A一量B一量”对举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蒋韬成;论现代汉语中的对称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_g_g;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莉莉;现代汉语同语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志富;现代汉语中“X的X”结构的对举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金美;;话语功能词“まぁ”的语用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02期
2 吕明;;英语语调的话语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3 吕明;;英汉语调话语功能对比分析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年12期
4 岳岩;;浅谈“这-”“那-”的语用和话语功能[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彭爽;金晓艳;;试论旁指代词的话语功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卢平;;“然后”语用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7 李咸菊;;口语交际中“呗”的多维选择及话语功能[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孙海英;;日语“ガ格”定语从句话语功能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黄约法;英语疑问句的话语功能——兼谈听力教学[J];外语学刊;1993年01期
10 项成东;歧义的功能[J];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郑巧梅;;《红楼梦》话语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唐翠菊;;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建国;;英语篇章的话题系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梁鸿鹰;构筑报告文学时代号角的文体功能[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肖敏;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及其延伸[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朱玉伟;现代汉语中的描写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王海;娱乐新闻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坦;中动句的评价与传信功能分析[D];渤海大学;2013年
2 孙磊;话语标记语“可不是”的话语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薛姝明;“NP_1+这/那(量)+NP_2”的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4 许涛;“X知道”格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李丽梅;韩国语连接语尾“(?)”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6 谭静;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功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丽涛;现代汉语口语中“得了”“好了”“算了”“行了”的话语功能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慧;师生课堂言语交际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闵向梅;「ちょっと」的显性和隐性话语功能及其产生环境[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晗;网络空间话语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7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07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