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隐喻运作机制之语义冲突
[Abstract]:Semantic conflic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euphemism metapho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euphemism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sentence and context, 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explore and reveal the metaphorical essence of euphem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民;;隐喻认知与中西文化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徐宜良;;隐喻、认知与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翠莲;张红霞;;教学课堂的隐喻化尝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胡建伟;;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段婷婷;;简述文化在概念隐喻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周北南;;汉语名词陈述化概说[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8 耿瑞程;;从模因论角度看“×二代”类流行语的隐喻机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9 赵芳;;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邹翠萍;;浅谈隐喻翻译的认知性[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5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方越;广告图文隐喻的认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张盼慧;象思维与《红楼梦》中象表征的翻译[D];江南大学;2010年
6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梅梅;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OVER,ABOVE和ON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崔乐旭;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海莺;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束定芳!200083;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小斌;;双向优选论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2 李绍群;;“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隐喻的创造性及运作机制[J];学术交流;2007年10期
3 孙娟娟;王会刚;;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数量词的模糊性[J];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4 张娜;邹春玲;;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阐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5 关春梅;曲晶;;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的运作机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黎昌抱;;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文学自译运作机制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2期
7 隋英霞;王琳;;认知机制的运作模式[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8 成善祯;王建忠;;论言语性间接交际[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燕芳;;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机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毕世响;;语词联想测验的理论意义,,实际操作和运作机制的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海;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七月亮相北京[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敏;论转喻的运作机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伏春宇;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机制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闻心洁;隐喻或讽喻:定型与特质建构话语理解[D];浙江大学;2007年
5 潘紫霓;言语交际中曲解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蓓蕾;隐喻概念的运作机制及其在语言知识解读和内化过程中的功能[D];扬州大学;2005年
7 范熙;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晓飞;新闻话语的修辞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王金秋;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阿荣;商业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1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21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