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关于构建“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框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30 09:02
【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的梳理和研究,总结归纳在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实现层级,最后提出在教学中实现“交际能力”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
[Abstract]:By combing and studying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how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concept in teaching,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realization level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Finally, the concrete step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YB0401)的资助
【分类号】:H19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国文;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0年01期

2 范开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3 周健;论突出以目标为导向的交际能力训练[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必松;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2 李建军,祁伟;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如梅;语言的得体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大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姜邱焰;;谈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舒其伟;认知心理学与大学体育教学[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6 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7 田慧;认知习惯法与体育院校英语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8 王光和;汉字繁简之分与对外汉字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9 刘萍;尹德谟;;浅析双元结构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10 沈荭;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开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测试[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李明芳;张新生;;海外母语为英语者的成人初级汉语教学[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戴晓雪;;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国宏;蕴涵概念内隐获得与发展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谊;专长的实质:限制与精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美玲;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罗丽芳;学业成就中等生的成就目标、自我监控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晓莹;一种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新方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迅;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程艳红;化学建构性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新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汉语课堂教学观状调查及其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7 孟迎芳;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单美贤;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武氏梅兰;从培养交际能力角度评析五部初级口语教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维荣;关于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思考[J];教育科学;1995年02期

2 苏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张成栋;;对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陆志军;;交际法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1期

5 赵浩;;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6 刘金梅;;论合作学习构素与发展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夏锦萍;裘白莲;;从文化差异中找出文化冲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08年37期

8 张正东;论外语课的对象——结构与功能浅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9 杨存友;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10 黄春雨;听力课培养言语能力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郭莉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朱丽红;;PSC中“说话”项的题型分析和改进建议[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玲玲;;普通话口语交际网校构建[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玲玲;;普通话口语交际网校构建设想[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何畏;;论孔子“因材施教”与“交际教学法”之关联[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杨盈;庄恩平;;跨文化交际能力——21世纪外语人才的必备素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顾维忱;王密卿;张军英;;高校法律翻译教学机制前瞻[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注重交际能力 促进汉语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董洪亮;《汉语900句》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3 常敬宇;从全球“汉语热”谈对外汉语教学[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刘茜;汉语水平考试(HSK)有重大调整[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赵凤华;我国推出“汉语托业”考试[N];科技日报;2006年

6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7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8 赵凤华;汉语水平考试(HSK)做重大调整[N];科技日报;2006年

9 地委党校 麦丽开·图尔荪;双语教学的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N];喀什日报(汉);2009年

10 记者 陈杰;汉语口语水平测试项目通过鉴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MISS HATHAIKARN MANGKORNPAIBOON(龙伟华);泰国“汉语能力标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凤凤;论交际能力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郝美玲;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刘列斌;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海美;论意向性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金恩京;关于提高韩国高中生汉语交际能力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旋;汉语问候语及其教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于君星;语言能力、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校正[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德贤;英韩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9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299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