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文化的深入探讨──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述评
[Abstract]:An in-depth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Linguistics, Kim Hailan received more than 50 papers. Both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depth of the research have made new innovations and breakthroughs. Interestingl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tended the meeting.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cultural value of language is obtained.
【分类号】:H1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葆嘉;参予: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当代意识─—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申小龙;语言:人文科学统一的基础与纽带——《文化语言学丛书》总序[J];汉语学习;1991年05期
3 逸如,,冯韧;当代中国语言学的世纪变革──评八年来《北方论丛》开展的文化语言学论争[J];北方论丛;1994年03期
4 邵敬敏;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2期
5 张国扬 ,苏新春;当代中国汉语人文研究的兴起及其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J];汉字文化;1992年01期
6 晓雁;中国文化语言学理论争鸣——第二届全国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汉字文化;1993年01期
7 于全有;语言研究的个性和共性与文化语言学的价值取向[J];语文研究;1995年03期
8 李亚明;20世纪文化语言学著作出版回顾[J];出版科学;1995年02期
9 张立玉;;英汉同义词对比分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克忠;;汉语编程技术及其新进展[A];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3 周晓;罗本燕;;命名性失语早晚期自发康复中的年龄习得效应[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魏志成;;汉英语言关系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许小颖;陶建华;;汉语情感系统中情感划分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及智能交互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9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2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3 周润健;是语言糟粕还是汉语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凝;世界掀起“汉语热”[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庆环;让汉语更快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叶莎莎;“汉风”吹遍全球,路有多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本报驻京记者 石岩;汉语的政治[N];南方周末;2005年
8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张健;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8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庆伟;论人性完善的语言维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蒋元元;翻译对汉语言的影响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根培;从文化视角看歇后语之英译[D];中南大学;2007年
7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余朝国;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39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