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热”的冷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lobal "Chinese fever" has been formed. In the sound of "heat", we begin with the status of Chines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national langua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ve examin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ntering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been pondered over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our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2 本刊编辑部;;魅力汉语[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06期
3 张志洲;;“中国机会”:汉语热的背后[J];世界知识;2006年11期
4 邹莉;;全球汉语热的文化联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32期
5 纪诗红;;论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6 肖禾;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J];决策与信息;2005年09期
7 刘园婷;;“汉语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8 张玉梅;;全球汉语热背景下ZHC的定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佳妮;;浅析孔子学院——从不是文化侵略谈起[J];语文学刊;2009年20期
10 韦静;;世界汉语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凌德祥;;语言应用的国家战略与汉语教育的历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文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体会与建议[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占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热之考察[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胡守文;;永远的魅力——大陆出版业之当下与未来[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5 顾颖;;《你所不知道的当代中国》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6 修美丽;;对外经贸大学预科班的教学管理[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7 澄霄;;汉字在强势语言中的定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军;李萍;;论全球语境下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李得卉;;浅探《现代汉泰词典》的几个问题以及汉泰词典的编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吴琦幸;海外“汉语热”的真相[N];东方早报;2005年
2 邱孝益;马来西亚再掀汉语热[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东;“汉语热”藏着多少商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王攀 王烨;“以德服人”,,汉语热提升中国“软实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王波;美国缘何掀起汉语热[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伊斯兰堡掀起汉语热[N];光明日报;2009年
7 石永春;汉语热在蒙古国持续升温[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记者 孙阳;世界“汉语热”背后有三大隐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温饱型”教材对付不了汉语热[N];文汇报;2010年
10 米歇尔·蔡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本报特约编译 晓妍;印尼掀起汉语热[N];世界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冯忠芳(KIATTISAK SAE FONG);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与标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YEAP CHUN KEAT(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SIRIWAN WORRACHAIYUT(韦丽娟);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露;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热”国际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2 陈晨;韩国“汉语热”中的对韩汉字教学方法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媛梅;母语教育危机下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晓瑞;针对印尼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法探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李国华;针对美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法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6 姜琦;美国幼儿汉语课堂的趣味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朱羽颖;2010年汉英十大热词比较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阿西;印度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昭文;台湾地区华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朱博;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汉语综合课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99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39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