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初级阶段学生能愿动词“能”“会”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9 10:56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能愿动词“能”“会”是汉语习得中不可回避的难点。以往的研究在本体方面己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理论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能愿动词中“能”“会”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通过对以泰语为母语的习得群体的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本研究基于对比分析理论,采用测试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以泰国黎逸技术学院暑期班学生对汉语能愿动词“能”“会”的习得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测试卷考察,分析泰国学生习得能愿动词“能”“会”的偏误情况,归纳偏误类型,寻找偏误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汉语能愿动词“能”“会”为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以上研究表明:强调“主观推测的可能性”、“客观的可能性”、“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能力”和“条件限制某种能力”在测试卷中的正确率最低,学生对这四种语义的掌握存在困难,极易产生混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交际策略、教师课堂教学是泰国学生在习得能愿动词“能”“会”过程当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归纳法、情景法、对比法,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能有效减少学生的偏误情况。因此教师...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1.“能”“会”的语义研究
2.“能”“会”的句法功能研究
3.“能”、“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一、能愿动词“能”“会”辨析
(一)“能”和“会”的语义比较
1.表示有能力的比较
2.表示善于做的比较
3.表示可能性的比较
4.表示用途的比较
5.表示许可的比较
(二)“能”和“会”的句法功能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二、“能”“会”的汉泰语义和句法功能比较
(一)“能”“ul”的语义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二)“会”“ul”的语义比较
(三)“能”“会”与“ul”句法功能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三、泰国学生能愿动词“能”与“会”的偏误分析
(一)测试卷中“能”“会”偏误的考察
1.测试卷说明
2.测试卷调查内容
3.测试卷结果
(二)偏误类型
1.误加
2.混用
3.遗漏
4.错序
(三)偏误原因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交际策略的影响
4.教师的课堂教学
四、能愿动词“能”“会”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系统性和循序渐近性相结合原则
4.语义、句法、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方法
1.情景法
2.归纳法
3.对比法
五、能愿动词“能”、“会”的教学设计
(一)“能”与“会”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2.教学过程
(二)教学反馈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泰国学生“能”、“可以”与“会”偏误分析[J]. 高良连. 海外华文教育. 2009(01)
[2]得说“不能来上课了”[J]. 史有为. 汉语学习. 1994(05)
[3]“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J]. 周小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4)
[4]浅谈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J]. 吴战文.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 鲁健骥.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03)
[6]“会”和“能”用法异同[J]. 蒋善民.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2(03)
[7]关于衡词的考察[J]. 陈光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S1)
[8]论助动词[J]. 刘坚. 中国语文. 1960 (01)
硕士论文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能愿动词习得偏误研究[D]. 潘丹妤.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D]. 鲁晓雁.黑龙江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01485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1.“能”“会”的语义研究
2.“能”“会”的句法功能研究
3.“能”、“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一、能愿动词“能”“会”辨析
(一)“能”和“会”的语义比较
1.表示有能力的比较
2.表示善于做的比较
3.表示可能性的比较
4.表示用途的比较
5.表示许可的比较
(二)“能”和“会”的句法功能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二、“能”“会”的汉泰语义和句法功能比较
(一)“能”“ul”的语义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二)“会”“ul”的语义比较
(三)“能”“会”与“ul”句法功能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三、泰国学生能愿动词“能”与“会”的偏误分析
(一)测试卷中“能”“会”偏误的考察
1.测试卷说明
2.测试卷调查内容
3.测试卷结果
(二)偏误类型
1.误加
2.混用
3.遗漏
4.错序
(三)偏误原因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交际策略的影响
4.教师的课堂教学
四、能愿动词“能”“会”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系统性和循序渐近性相结合原则
4.语义、句法、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方法
1.情景法
2.归纳法
3.对比法
五、能愿动词“能”、“会”的教学设计
(一)“能”与“会”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2.教学过程
(二)教学反馈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泰国学生“能”、“可以”与“会”偏误分析[J]. 高良连. 海外华文教育. 2009(01)
[2]得说“不能来上课了”[J]. 史有为. 汉语学习. 1994(05)
[3]“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J]. 周小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4)
[4]浅谈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J]. 吴战文.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 鲁健骥.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03)
[6]“会”和“能”用法异同[J]. 蒋善民.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2(03)
[7]关于衡词的考察[J]. 陈光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S1)
[8]论助动词[J]. 刘坚. 中国语文. 1960 (01)
硕士论文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能愿动词习得偏误研究[D]. 潘丹妤.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D]. 鲁晓雁.黑龙江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0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40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