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9:22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汉语热”持续升温,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华文教育如雨后春笋,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其主要语法手段就是语序和虚词。如果说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教学就是难点中的难点。介词作为虚词中的一支,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是留学生难以接受的部分。对介词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教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汉语介词本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关于介词的起源、界定、分类等,刑福义、胡裕树、刘月华等专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尽管目前学界对于介词的分类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仍然对介词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了很多参考性价值。在介词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外汉语学界对于介词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纵观对外汉语学界关于介词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国别化的介词的偏误分析以及教材间的介词的对比分析,尚且缺乏对介词的整体研究。而且,尽管在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在汉语学习中,导致留学生介词偏误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材编写缺陷,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对于教材中的介词进行系统性的考察,从而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改进性的建议,并对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针对教材中的介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介词的本体研究中,关于介词的分类争议很大,本文选取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绪论部分,该模块主要综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且对于介词的本体研究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结合众家之言,选取了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包括“对、向、把、被、让、叫、对于、关于、至于、给、为、替、跟、和、与、比、由”这17个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更加系统全面地考察对象类介词,本文根据该类介词所介引的对象的功能的差别,将这17个对象类介词分为引进施事、引进受事和引进与事三大类分别进行研究。第二个模块是针对绪论中提出的三大类对象类介词,分别进行详细的系统研究。在众多对外汉语教材中,本文选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典教材《汉语教程》作为研究范本,在排除兼类词的前提下,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进行了人工统计,并且将教材中对象类介词与《词汇大纲》和HSK真题试卷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例,从等级、复现率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教材中的对象类介词的分布是否合理。第三个模块主要是进一步将教材中的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同《语法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以《语法大纲》为参照系,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进行详细计量统计,通过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语法项目的等级和复现率的分析,考察教材中关于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编排是否合理。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考察结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词汇大纲》、HSK真题试卷和《语法大纲》对《汉语教程》的编写提出部分改进意见,包括优化对象类介词在教材中的等级分布;合理增减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的出现次数;调整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相关语法项目的选择和分布等。另外针对在对教材和试卷以及大纲的计量统计过程中发现的《词汇大纲》的瑕疵,对《词汇大纲》提出了改进意见。除了对教材的相关建议,本文还对教师进行对象类介词的实际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包括采取分类教学;结合考试真题合理设计练习题;注重教学复现,及时总结学习偏误;注重总结归纳,教师要提升主观能动性等。希望教师能够结合上述建议,人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缺陷,让留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会灵活使用对象类介词。
【关键词】:对象类介词 《汉语教程》 《新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词汇大纲》 新汉语水平考试真题 《汉字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来源10
  • 1.2 研究现状10-15
  • 1.2.1 对象类介词的本体研究10-13
  • 1.2.2 对象类介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3-15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7
  • 1.3.1 研究目的15-16
  • 1.3.2 研究意义16-17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17-18
  • 1.4.1 研究方法17
  • 1.4.2 研究思路17-18
  • 第二章 引进施事对象介词的对比分析18-24
  • 2.1 引进施事对象介词在教材、大纲及试卷中的计量统计18-19
  • 2.1.1 《汉语教程》的计量统计18
  • 2.1.2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计量统计18-19
  • 2.1.3 真题试卷的计量统计19
  • 2.2 教材与大纲及试卷的对比分析19-24
  • 2.2.1 教材与《词汇大纲》对比分析19-21
  • 2.2.2 教材与真题试卷的对比分析21-24
  • 第三章 引进受事对象介词的对比分析24-27
  • 3.1 引进受事对象介词在教材、大纲和试卷中的计量统计24-25
  • 3.1.1 《汉语教程》的计量统计24
  • 3.1.2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统计24
  • 3.1.3 真题试卷的计量统计24-25
  • 3.2 教材、试卷与大纲的对比分析25-27
  • 3.2.1 教材与《词汇大纲》的对比分析25
  • 3.2.2 教材与考试真题的对比分析25-27
  • 第四章 引进与事对象介词的对比分析27-37
  • 4.1 教材、大纲与真题试卷的计量统计27-30
  • 4.1.1 《汉语教程》的计量统计27-28
  • 4.1.2 《新汉语水平的大纲》的计量统计28
  • 4.1.3 真题试卷的计量统计28-30
  • 4.2 教材、试卷与大纲的对比分析30-37
  • 4.2.1 教材与《词汇大纲》的对比分析30-31
  • 4.2.2 教材与考试真题的对比分析31-37
  • 第五章 《汉语教程》与《语法大纲》的对比分析37-46
  • 5.1 教材与大纲的计量统计37-41
  • 5.2 教材与大纲的对比分析41-46
  • 5.2.1 大纲和教材中比较句的对比分析42-43
  • 5.2.2 教材和大纲中被动句的对比分析43-44
  • 5.2.3 教材和大纲中“把”字句的对比分析44-46
  • 第六章 关于对象类介词在教材编写中和教学中的建议46-50
  • 6.1 对《汉语教程》中介词编排的建议46-48
  • 6.2 对象类介词教学的建议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根发;词曲结合的模糊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宏亮;王蒙智;朱扬勇;施伯乐;;对象类的非单调性继承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辛;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洋;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贾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戴琪;留学生汉语常用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D];安徽大学;2015年

5 王春杰;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徐馨竹;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胡苏;面向对象类级的一种变异体及其相应的测试充分性[D];暨南大学;2005年

8 宋苑;面向对象类级非等价对测试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暨南大学;2001年

9 周淼;软件需求复用的研究及其工具的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盈;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76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2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