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副词“才”有关的偏误分析
本文关键词:跟副词“才”有关的偏误分析
【摘要】:对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中副词"才"出现的典型偏误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留学生在使用副词"才"时常常出现被误代或缺漏的现象;通过分类讨论,明确了造成副词"才"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偏误分析,针对副词"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副词“才”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彼德·科德发表《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1967)一文开始,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者对于学习者经常出现的错误的研究才开始走上正规化、理论化的道路,偏误分析的思想也就此产生。在国内,不少著作也涉及到关于副词“才”的偏误分析。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小荷;;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2期
2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郭才正;曹炜;;《型世言》中“和”类虚词用法分布计量考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孔令达;;“VP+过”的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3期
2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1期
3 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忠;语法偏误分析二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冯锐;;偏误研究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J];考试周刊;2008年27期
3 杨柳;程南昌;;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7期
4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5 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6 张传立;;越南留学生“得”字补语句偏误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陈婷;;西语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2期
8 王笑艳;;留学生使用“关于”一词的偏误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刘明佳;;日本学生可能表达习得偏误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胡志军;;与留学生量词“个”有关的偏误分析[J];科技信息;2012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张小翠;;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魏玮;;高级水平留学生使用“在”字介词框架偏误分析[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苏娇娇;;副词“也”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启示[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宋丽娴;;斯瓦希里语学生汉语一级元音习得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斐然;;从二语习得视角分析学生口译的偏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王玲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李汉平;日本学生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及探源[N];山西青年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Thea Sairine Wong(张赛英);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裴阮瑞微;汉越动物俗语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媛;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调查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阿弗扎尔侯赛因;孟加拉语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3 姜颖t;汉日两字同形词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吕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转折连词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慧敏;留学生使用副词“再”“又”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思思;马达加斯加学生汉语语法学习偏误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秦弋凡;外籍学生的汉语句法偏误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8 谢阳洋;汉语初级阶段西语学生语序习得的偏误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9 阮香草;轻重音在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法中的作用及其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吴菊英;日韩留学生转折连词习得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4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84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