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且……何况……”句式与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7-09-19 01:43
本文关键词:“尚且……何况……”句式与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相关文章: “尚且……何况……”句式 构式语法 反逼递进 偏误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考察“尚且……何况……”句式的形式和意义特征,并将它与相关句式进行对比。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考察高级阶段留学生“尚且……何况……”句式的习得情况,并对搜集到的偏误进行归类研究,分析偏误产生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考察“尚且……何况……”句式。我们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尚且……何况……”句式的形式特征包含关联词、前项和后项的语法特征,意义特征包含句式压制、整体意义和语用功能,句式的整体意义是在前后分句对比中推证后分句的必然性,并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不同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对比了“尚且……何况……”句式与和它同义的句式,如“尚且……还/又……”,“尚且……更不必说/更不用说……”等句式。还重点对比了“尚且……何况……”句式与“不但……而且……”句式,前者是从高到低的反逼递进,后者是从低到高的顺理递进。 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考察高级阶段留学生“尚且……何况……”句式的习得情况。主要对搜集到的使用偏误进行归类,分为省略失当、关联词误用、逻辑关系不当和句法成分使用不当,其中关联词误用所占比率最多。在此基础上还深入分析了偏误产生的不同原因。 第四章是在分析偏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包括详讲省略规则、辨析关联词、理清逻辑关系和正确使用句法成分,并提出大量的针对性练习,让留学生在掌握学习规律之后,通过反复练习真正学会使用“尚且……何况……”句式。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本文重点研究了“尚且……何况……”句式的本体特征和和留学生习得的偏误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留学生习得“尚且……何况……”句式偏误基本类型和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结论还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待以后继续研究。
【关键词】:“尚且……何况……”句式 构式语法 反逼递进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零.绪论9-14
- 0.1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9
- 0.2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12
- 0.2.1 “尚且……何况……”句式本体研究现状9-11
- 0.2.2 “尚且……何况……”句式偏误分析研究现状11-12
- 0.3 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2-13
- 0.4 论文的语料说明13-14
- 一.构式语法视角下的 “尚且……何况……”句式14-23
- 1.1 “尚且……何况……”句式的形式特征14-17
- 1.1.1 “尚且……何况……”句式的结构标志14-15
- 1.1.2 “尚且……何况……”句式的前项15
- 1.1.3 “尚且……何况……”句式的后项15-17
- 1.2 “尚且……何况……”句式的构式义特征17-23
- 1.2.1 “尚且……何况……”句式的句式压制17-19
- 1.2.2 “尚且……何况……”句式的整体意义19-21
- 1.2.3 “尚且……何况……”句式的语用功能21-23
- 二. “尚且……何况……”句式与相关句式的对比分析23-30
- 2.1 “尚且……何况……”句式与同义句式的比较23-25
- 2.2 “尚且……何况……”句式与 “不但……而且……”句式的比较25-30
- 2.2.1 “尚且……何况……”句式与 “不但……而且……”句式的区别25-28
- 2.2.2 “尚且……何况……”句式与 “不但……而且……”句式的联系28-30
- 三.“尚且……何况……”句式的偏误分析30-42
- 3.1 “尚且……何况……”句式的问卷分析30-33
- 3.1.1 调查问卷的对象和方法30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30-32
-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和结果分析32-33
- 3.2 留学生习得 “尚且……何况……”句式偏误类型和原因分析33-42
- 3.2.1 省略失当33-35
- 3.2.2 关联词误用35-37
- 3.2.3 分句间逻辑关系不当37-38
- 3.2.4 句法成分使用不当38-42
- 四.“尚且……何况……”句式的教学对策42-48
- 4.1 详讲省略规则42-43
- 4.2 辨析关联词43-44
- 4.3 理清逻辑关系44-46
- 4.4 正确使用句法成分46-48
- 结语48-49
- 注释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4-55
- 后记5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霖;《五色土》教学设计[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8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87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