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相关理论在HSK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论元相关理论在HSK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论元是指带有论旨角色的名词短语,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课题。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可以为教师在教法上提供新的思路。把论元理论具体运用到HSK排列语序一题的教学中去,在解题时可分三个步骤进行:确定核心动词,找出核心动词支配的论旨角色,与句法匹配进入句子。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论元理论 HSK教学 参与角色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了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近年来,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参加HSK的考生越来越多,针对HSK的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汉语是孤立语,缺少词形的变化,主要是靠语序的变化和固定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鲁川,缑瑞隆,刘钦荣;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3 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4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5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6 詹卫东;;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7 高增霞;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2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4 韩万衡;德国配价论主要学派在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和分歧[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7 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8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9 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袁毓林;论变换分析方法[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平;;论把字句中的动词重叠[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祁新丽;;关于HSK模拟考试测试分析其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7期
3 张田田;;关于“为”类介词介引的谓词性成分的分析[J];语文学刊;2008年01期
4 李欣;;“NP的VP”短语的句法结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1期
5 胡光庭;杨琴;;从《周易》“见吝”看原始汉语的被动助动词“见”[J];语文知识;2009年04期
6 唐一萍;;补语语义指向动词动结式的构式语法观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刘R忌,
本文编号:914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91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