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9-27 01:23
本文关键词: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两种形式。本文侧重于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差异原因、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运用、怎样有意识的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运用有效的非言语交际及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定义,分类的概述,通过阐述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功能、意义,强调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对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将本部分分为教学意识、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教学意识是从爱的表达、鼓励意识和责任意识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教学技巧主要是从吸引注意、启发思考、调节气氛、调动积极性及获取反馈五个方面来分析;非言语交际作为教学方法,从默教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以及其他辅助方法结合论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而进行详细论述。第三章从非言语交际偏误的成因进行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是从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差异及教学建议三方面阐述。其中,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从甲文化意蕴在乙文化中全部缺失,甲文化意蕴在乙文化中部分缺失以及甲文化意蕴在乙文化中有歧义三部分详细论述;教学环境的差异这部分则从课堂内外差异,国内外文化差异和对象差异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教学建议是从增强非言语交际意蕴的文化差异意识、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恰当的教学语及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合适的教学语三部分具体阐述。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运用,提出了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应注意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为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课堂环境,让留学生置身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对外汉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将非言语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使得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运用得更加合理,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进行非言语交际行为时,提供一点儿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2
- 第一节 选题缘由7-8
- 第二节 研究现状8-10
- 一、国内文献综述8-10
- 二、国外文献综述10
- 第三节 研究意义10-12
- 第一章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12-17
- 第一节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12-13
- 第二节 非言语交际的分类13-14
- 第三节 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4-17
- 一、从非言语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来考察14-15
- 二、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功能15-16
- 三、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6-17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17-33
- 第一节 非言语手段作为教学意识17-18
- 一、爱的表达17
- 二、鼓励意识17-18
- 三、责任意识18
- 第二节 非言语交际作为教学技巧18-23
- 一、吸引注意18-19
- 二、启发思考19-20
- 三、调节气氛20-21
- 四、调动积极性21
- 五、获取反馈21-23
- 第三节 非言语交际作为教学方法应用23-33
- 一、默教法23-25
- 二、暗示法25-28
- 三、全身反应法28-32
- 四、其他辅助方法32-33
- 第三章 非言语交际偏误的成因分析及建议33-40
- 第一节 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33-35
- 一、甲文化意蕴在乙文化中全部缺失33-34
- 二、甲文化意蕴在乙文化中部分空缺34
- 三、甲文化意蕴在乙文化中有分歧34-35
-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差异35-38
- 一、课堂内外差异分析35-36
- 二、国内外文化差异分析36-37
- 三、对象差异分析37-38
- 第三节 教学建议38-40
- 一、增强非言语交际意蕴的文化差异意识38
- 二、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恰当的教学语38-39
- 三、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合适的教学语39-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晓燕;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静;;中美文化差异之浅析[J];东南传播;2007年01期
3 杨林,涂良军;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几个问题[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康倩;非语言交际综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6 唐晓岩,李晓霞;非语言交际问题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02期
8 田华;副语言在话语中的言语特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926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92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