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建本科高校构建“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体系探索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就业工作一直是高等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伴随着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大,就业工作压力也逐渐显现。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就业工作,用系统思维来再造就业工作,打造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体系。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 毕业生 就业体系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
尽管系统论已经提出多年,但把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真正引入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中去却依然不多见。究其原因,莫衷一是,但意识的缺失和相对较好的就业形势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了较大的突破。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标志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迅速增长的毕业生就业大军,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2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680万。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一方面给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和保证高等学校毕业生及时和充分就业,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就业层次较低的现象依然严重。这给新建本科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给新建本科高校贯彻就业的系统观、“全员参与”观提供了契机。
二、新建本科高校“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尽管新建本科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但由于此类高校本身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往往又缺乏广泛的社会联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较大问题。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仅有高校就业行政主管部门,更应该有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教学部门、教学辅助部门等,它们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只有它们协调一致的工作,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圆满完成。
(一)就业行政部门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并逐渐走向“国家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开始下移。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用人单位自主权,给予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机会。这一方面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人才的质量;同时,这也给高校就业行政部门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过去那种“等、靠、要”的传统不能继续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工作。
一方面,高校就业行政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与合作,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向用人单位派遣彼此都满意的学生。在市场化条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市场的主体,学校的主要职能已从管理为主转向了服务为主,即为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提供指导和服务,当好桥梁、纽带和媒介。为此,学校需要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种主动化的工作态度不仅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使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而且能赢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青昧和信任。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似乎是个人行为,但其实它与学校的声誉、发展和稳定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熟悉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择业观。积极向毕业生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指导毕业生选择既满足国家需要又符合个人志愿的就业岗位。将集中的毕业教育、就业指导与日常性的指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将大型就业招聘会与小型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真正使就业工作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业指导要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拓宽就业指导的内容,如求职的技巧、方法等,都应进行具体指导,还要建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以保证就业工作经常而规范的开展。
同时,新建本科高校要建立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这是加强与完善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国外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均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就业指导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工作队伍的状况。我国当前就业工作队伍配置薄弱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瓶颈。建立专业化、职业化、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刻不容缓。队伍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实践锻炼,因此,要深入分析队伍结构,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与就业形势发展相适应的队伍建设规划。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加强就业市场营销研究,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客观要求。高校要突破学校的围墙,把就业工作置于市场的背景下,用战略的眼光来考虑目前制约发展的问题,就不能仅满足于现有市场建设,应主动增强市场开拓意识和市场调研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职业生涯设计、学生培养、市场营销一体化研究,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营销能力。
(二)学生管理部门
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阅,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新建本科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首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为训练,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社会所需要的。比如说,可以通过安排登山活动或长跑,培育同学契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比如说,通过班级活动或其它团体活动,培养同学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再比如说,通过体育训练或比赛,对同学进行挫折感教育,等等。这些都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所需要的宝贵品质。
其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在这个过程当中,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因材施教,不仅是教师的目标,也是广大辅导员的任务。在成长过程中,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背离正常轨道的现象,在这时候,就需要及时的纠偏。
最后,学生管理部门还肩负有援助弱势毕业生就业的责任。部分大学生由于生理缺陷、身体残疾、家境贫寒、技能单一等原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弱势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是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学生管理部门可以组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经验交流、就业见习、资料阅览等活动,提高弱势毕业生群体求职竞争力;可以组织就业援助小组,进行“一对一”就业政策援助,引导他们破除等、要、靠思想,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和自主创业的观念;可以动员素质拓展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力量,对弱势毕业生群体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等。
(三)教务部门
教务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客观要求和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高等教育一定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和市场取向的改革,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处理好扩招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数量上的大众化,但这种大众化是有结构、层次和质量差异的。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使人才资源按社会的需求得到更优的配置,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适销对路,减少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新建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新建本科高校纷纷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采用校企合作,实施“订单教育”,实现未毕业先就业,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其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不仅影响招生生源和在校生学习情绪,更关系到新建本科高校自身品牌信誉和永续发展。而所有这一切都与高校教学部门密切相关。
首先,高校的教学要培育学生专业精神和信仰。这一点在很多大学都是缺失的。大学生专业精神教育的缺失,导致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专业没有认同感,即使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仍旧没有归属感,更谈不上有成就感。因为缺乏信仰,所以工作起来没有热情,更不会有激情,事业也难以成功。
其次,高校的教学要把握两个“度”:一是综合知识的广度,二是专业知识的深度,两手都要硬。当前,各个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除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素质,有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等多方面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等,这给当前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再次,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大多由高职院校升级而来的新建本科高校而言,学以致用是终极目标。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把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必将严重影响到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作为一名医生,只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用来治病救人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的同学可能成绩总排名很靠前,可是在用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考核时,却表现得很不理想,直接导致失去宝贵的就业机会。
最后,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业者”。自主创业也将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所认同。我国高校扩招带来了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而社会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变“择业”为“创业”,实现就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培养他们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创业意识、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实践经验等诸因素上作好准备,在毕业时直接实现由“就业”向“创业”转变。同时,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为创业教育创造可能。创业教育内容要合理化,要强化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还要因材施教, 塑造不同个性、不同创造力的创业型人才。在学籍管理和课程设置上,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和创业课程教育等。
(四)其他教学行政辅助部门
其他教学行政辅助部门,如图书馆、网络中心、后勤部门等,它们在毕业生就业体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这些部门虽然不是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但是它们是这个链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它们的协调和配合,整合培养链条就会中断,就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毕业生就业状况已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市场标准,也是影响高校招生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每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被称为一项生命线工程。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管理层只有高度重视并建立健全整个系统就业工作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才能有力地推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才能实现并不断优化就业工作目标。
三、若干思考
作为新建本科高校,贯彻系统就业观意义更为重大。尽管教育的起点是招生,但未来高校的竞争更多的将集中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竞争上来。因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偿教育,受教育者需付费参加,所以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都会考虑成本收益。收益很少甚至没有收益的高等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没有吸引力的。贯彻系统就业观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就业工作,形成团队合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新建本科高校要从理念上重视系统就业观。长期以来,高校特别是处在特殊时期的新建本科高校,都把招生放在重中之重,形成了“重招生轻就业”的格局。由于新生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招生工作一直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从招生计划到招生宣传、录取等形成一套成熟、规范的体系。与之相比,就业工作的受重视度不足,缺乏每年必须的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专项调查与研究,没能形成科学的机制,招生工作与就业反馈脱节,缺乏良性有机互动。这种只保障“招进来”而不思考毕业生如何“出得去”,必然造成学生培养过程的盲目性。缺失招生、培养、就业三者统筹协调,这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系统就业观要求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就业工作的系统论并不是笼统论,更不是糊涂论,它呼唤一个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在这个体制下,各部门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力。比如,教务部门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应根据社会需要开设相应专业,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制定应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联系密切。再比如,有些高校招生计划的制定脱离毕业生就业实际,一些常年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仍然大量招生,盲目开设已趋饱和的热门专业,一时间毕业生相对过剩,严重削弱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所以,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形成合力。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缺少有效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新建本科高校就业工作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集合体,涉及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样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几个人所能承担的,它需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员参与。没有全体教职工的主动参与,高校很难承载繁重的就业工作任务,工作水平只能处于低层次运作。[6]推进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最根本的是靠机制。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作保证。将待遇与贡献和水平真正挂起钩来,最大化的激励各部门及个人投身就业工作这个大系统,将是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近期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高校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与完善就业工作系统建设,以适应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为高等教育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编号:12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