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大面积更名现象研究——基于双轨制的视角
本文选题:大众化 + 高校大面积更名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03期
【摘要】:大众化以来,高校大面积更名是中国高等教育特有的现象。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法,对944所本科高校1999~2015年间的更名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607所高校有过更名经历。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更名呈现阶段性高峰现象,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和工科性行业院校最热衷于更名,并偏好向大区域、综合型校名更改。从双轨制的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面积更名既源于强势政府下的制度环境,又源于有限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在现有体制下,更名的确能够给高校带来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短期收益,但却未必能够使学校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要阻止高校更名乱象的恶性蔓延,高校需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前提则是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的转型。
[Abstract]:Si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large area of renaming is a unique phenomen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statistics on the renaming of 944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1999 to 2015, and finds that 607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renaming.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hange of university name in our country presents the phenomenon of stage peak,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specially the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re most keen to change their names, and they prefer to change their names to large areas and comprehensive typ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ual track system, the name chan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s not only from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strong government, but also from the limited market compet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present system, the change of name can indeed bring short-term benefit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but it may not be able to make the school go on the road of healthy development from now 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vicious spread of the misnomer phenomen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follow the way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of which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经济学院研工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2.12YJA88005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焱;;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发展;2008年12期
2 吕星宇;;论“教育内涵式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5期
3 赵光年;王慧珍;盛萍;;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8期
4 焦燕灵;罗煜;;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建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况红英;;农村小学内涵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12期
6 王晓丽;徐颖;;内涵式发展时期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提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05期
7 刘袁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1期
8 孙畅;;独立学院如何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07期
9 商植桐;臧月宁;王涛;;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培育优秀执行文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李天书;;大学章程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2 宋冬梅;;特色立校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3 刘界平;;追寻教育本真 走内涵式学校发展之路[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4 丁金英;;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岳世珠;;走内涵式发展,做最好的自己[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6 朱成良;;构建四大支柱,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7 杨勇;;深化高校学报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A];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第8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倪群;;机电一体组教师在光启创新基地活动中自身成长途径的探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郑纳新;;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专业化出版集团初探[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10 何代国;;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临波 总医院;内涵式发展更带根本性[N];人民武警;2009年
2 王德智 翟永明;焦作市分行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吴越;内涵式发展诉求下的天津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特约记者 冯根深;船舶工艺所:统一认识 谋求内涵式发展[N];中国船舶报;2011年
5 安塞县王窑乡中心小学 尉蔚;学校内涵式发展是“人”的发展[N];延安日报;2011年
6 郑信要、驻站记者高传开;广西总队内涵式发展提升部队建设质量[N];人民武警报;2012年
7 记者 熊蕊;进一步实施教育内涵式发展项目 提升雅安教育水平[N];雅安日报;2013年
8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孙秋华;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N];光明日报;2013年
9 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山西医科大学纪委书记、教授 顾昭明;密切联系师生实际 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N];山西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凯;江西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银山;县域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苗花;广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式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蔡晓宇;出版社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5 包淑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张文亮;中国内涵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薄涛;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定位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敏;内涵式发展视角下高等教育拨款制度论析[D];苏州大学;2014年
10 熊超;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依据及战略重点[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39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93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