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话语分析
本文选题:师范大学 + 办学定位 ; 参考:《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和教师教育体系急剧变革的脉络中,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通过对43所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分析,刻画了我国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整体样貌。具体而言,把自身定位为综合性大学的有19所,定位为师范大学的有11所,定位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有5所,另有6所没有明确表述,可见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其身份已经产生分化。通过对师范大学办学定位变迁的环境分析,认为办学定位变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分层原则,首先是在中国集中式教育管理体制下由政府制造的分层,其次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分层。这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新管理主义思想的实践。令人可惜的是,在这种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与角力所形成的对师范大学的管理体制中,学术资本所具有的治理力量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大学的办学定位缺乏对"大学"和"师范大学"本身使命的反思与承担,更多的是从比较角度寻找大学的定位与身份认同。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harp change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orient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has undergone an important chan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 of 43 norm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epicts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19 universities that identify themselves as comprehensive, 11 as normal universities, 5 as comprehensive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6 as not explicitly stat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has been divid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hange of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normal univers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change of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comes from two stratification principles, firstly, the stratifica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centralize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The next is the stratification formed by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is is the practice of "small government, big market" new managementist thought. Unfortunately,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normal universities formed by the resultant force and strugg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e governing power of academic capital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s a result,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lacks the reflection and commitment to the mission of "university" and "normal university", and it is more likely to look for the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 of the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MZ09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东升;;话语分析必然走向批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黄会健;冷占英;顾月秋;;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从批评话语分析到积极话语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3 彭建蓉;林俐;;价值观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5期
4 陆恩;;国外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5 刘红艳;李悦娥;;话语分析诸方法对比分析(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6 丁爱兰;;浅谈积极话语分析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状况[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陈婧;;话语分析研究综观[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8 李亚明;从《话语·心理·社会》看话语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9 尹璐;;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年01期
10 李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英文平面广告劝诱力的实现——解读广告中作者和读者身份及相互关系的建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鲁曼俐;;话语分析与外语听力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5 徐晓叶楠;林丹华;;“神奇的心灵捕手”:对华语影视作品的心理医生形象建构策略的话语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2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美国加州洛杉矶Loyola法学院教授 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学会第五任主席 皮特·逖尔斯玛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黄萍 译;语言理解之于司法体系至关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娟;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晓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初中科学教科书话语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青;“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新闻的话语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段羽佳;医疗改革的媒介镜像[D];山西大学;2015年
5 王楠;从话语分析角度对中美国家领导人讲演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文青;事故报道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曾华;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年
8 赖巧燕;话语分析与汉维翻译[D];新疆大学;2013年
9 王玉芝;企业内部商务会议案例的话语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钟瑾;基于话语分析对幽默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4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98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