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政策效能的演变特征
本文选题:高校 + 学术不端 ;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以2002—2016年教育部颁布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政策为对象,结合1991—2016年中国高校师生发生的43个典型案例,基于政策内容及其与实践互动视角,以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调查、处理和反馈为分析链条,以教育部"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为关键节点,将政策按时间分为2012年以前、2012—2014年、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对政策效能演变分析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边界不断清晰且可识别性增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制度要求持续增强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学术不端行为披露制度规范性要求增强并激励高校积极受理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制度形成了高校调查过程透明性持续增强的细则;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对处理力度与过程公正性的要求不断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反馈制度形成了信息共享透明、责任主体强约束的做法。
[Abstract]:Taking the policy of governing academic misconduct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rom 2002 to 2016 as the object, combined with 43 typical cases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6, this paper defines academic miscond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content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practice. Academic norms and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disclosure of academic misconduct, investigation, processing and feedback are the analysis chain,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the key nod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Governance A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olic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2012 to 2014, and from 2014 to present.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policy effectiveness shows that: the boundari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re increasingly clear and identifiable; Academic norms and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system requir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and maneuverability of detailed rules, academic misconduct disclosure system normative requirements to strengthen and encour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accept reports; The investigation system of academic misconduct has formed the rules for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transparency in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andling system of academic misconduct for the intensity of handling and the fairness of the process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The system of academic misconduct feedback forms the practice of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trong restraint of the responsible subject.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学术不端行为举报[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2 ;高校对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负直接责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07期
3 ;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关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赵琴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及其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王正为;张风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5期
7 马焕灵;赵连磊;;美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校园规制摭探[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8 江利平;;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2期
9 杨晓娜;董涛;;高校惩治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沈萍;黄芳;曾华;;高校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红军;;浅谈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措施[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2 林美;;端正学风 净化象牙塔——透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关开澄;;用“四德一因果一心”梯次教化推动人们的行为与规范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玉兰;教育部要求严惩学术不端行为[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赵凤华;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严肃处理[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谭嘉;高校对查处学术不端负直接责任[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焦新;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记者 周襄楠;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绝不姑息[N];新清华;2009年
6 “光明视点”记者 曹建文 殷泓 本期策划 韩秀琪 徐可;惩戒学术不端 维护学术尊严[N];光明日报;2004年
7 记者 赵婀娜;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许祖华;陕西高校:学术不端情节严重者可开除[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振岳;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洪丹;清华“曝学术家丑”了吗?[N];南方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颖;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2 夏晴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朱健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佳佳;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5 王琴;中美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红军;基于博弈论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万聪;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于靖;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判制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何惠予;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海涛;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归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41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04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