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文化情境下基于使能和抑制的双重视角
本文选题:隐性知识共享 + 高校科研 ; 参考:《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意义]结合中国文化情境,从使能和抑制双重视角探究影响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过程]整合计划行为理论、面子理论和激励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访谈的方式收集来自中部10余所高校科研团队的297份有效问卷为研究样本,利用Smart PLS 2.0验证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助人愉悦感正向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感知优势丧失负向抑制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集体主义倾向和组织奖励对助人愉悦感有正向影响作用,而感知面子威胁对助人愉悦感有负向影响作用;感知面子威胁和感知个人所有权对感知优势丧失有正向影响作用,而组织奖励对感知优势丧失有负向影响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 significance] combined with Chinese cultural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influencing the willingnes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abling and restraining. Method / process: integrating planning behavior theory, face theory and incentive theory, putting forward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constructing theoretical model. 297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more than 10 universities in central China were col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by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was verified by Smart PLS 2.0. [results / conclusion] the sense of helpfulness positively promoted the willingnes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the loss of perceptual advantage negatively inhibited the willingnes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while collectivism and organizational reward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ense of pleasure. Perceived face threa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helping others' sense of pleasure; perceived face threat and perceived personal ownership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loss of perceived advantage, while organizational reward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loss of perceived advantag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研合作中的协同信息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5CTQ025) 武汉大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专题项目“数字人文和语义挖掘”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卫东;刘洪;;研发团队成员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研究——知识权力丧失与互惠互利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4年03期
2 赵书松;;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05期
3 刘人境;张谦;闵文文;;知识心理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9期
4 李志宏;赖文娣;白雪;;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02期
5 赵西萍;王卫征;黄越;;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激励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6 陶裕春;解英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辉;内外生激励、知识属性与组织内知识共享治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昕光;组织知识共享的实现途径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罗梅芬;聂瑞;;高校科研团队个体成员隐性知识隐藏意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年07期
2 赵书松;吴世博;赵君;;师徒制情境下心理资本传递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7年07期
3 赵君;鄢苗;毛江华;;科研伦理氛围如何影响科研不端行为——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7年06期
4 张敏;唐国庆;张艳;;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文化情境下基于使能和抑制的双重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年06期
5 杜鹏程;陈峰;黄红玉;王成城;;非正式社会化对知识共享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11期
6 梁启华;张春阳;朱美娟;;团队默会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0期
7 曹元坤;熊立;;中国企业员工创新的二元心智模式构念与测量[J];当代财经;2017年05期
8 王迎冬;臧德霞;;授权型领导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领导科学;2017年14期
9 赵金国;;体育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0 赵金国;岳书铭;;粮食类家庭农场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贵玉;知识型员工激励、创新合法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虞华君;基于群体特征的高校教师激励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吴强;弱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胡刃锋;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代宝;社交网站(SNS)用户使用行为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斐;IPD激励机制对项目团队绩效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7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廖中举;基于认知视角的企业突发事件预防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蔡丽玲;同事评价、同事公平与知识共享及个人创新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方建;建设项目业主方组织文化、知识共享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研究[D];同济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长利;李天鹏;兰鹰;;意愿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年03期
2 王娟茹;杨瑾;;信任、团队互动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3 王士红;;组织动机感知、损失感知及知识共享意愿[J];科研管理;2012年01期
4 李卫东;刘洪;;不同团队类型研发人员知识共享意愿激励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11期
5 王涌涛;王前;邹媛春;;信任、内部竞争与团队程序性知识共享[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6 郭军升;;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0年10期
7 赵书松;廖建桥;张可军;;个体知识共享动机:国外研究综述与本土化的理论拓展[J];情报杂志;2010年01期
8 肖洪钧;苗晓燕;;领导风格与团队创新气氛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年04期
9 赵书松;廖建桥;;一个基于系统思考理论的个体知识共享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6期
10 林昭文;张同健;蒲勇健;;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玮;领导—下属人口统计特征的正向差异对心理契约破裂的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汪洁;团队任务冲突对团队任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赵卓嘉;团队内部人际冲突、面子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郭贵林;社会资本、知识过程与部门效能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汪轶;知识型团队中成员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效果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季晓芬;团队沟通对团队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郑梅莲;审计人员忠诚及其对知识共享与整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初浩楠;中国文化环境下企业人际信任及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史江涛;员工关系、沟通对其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作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谢荷锋;企业员工知识分享中的信任问题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治军;;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2 李志宏;朱桃;赖文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4期
3 高建山;;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4 刘利;王千;;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年02期
5 李福华;学校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和途径[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吴丽文;邹玉莲;;高校教师间实现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22期
7 秦亚欧;;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杨振华;施琴芬;;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机会成本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9 王伟娟;赵蔚;;关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的几点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20期
10 杜颖;;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湘浩;刘云;;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2 曾垂凯;张淑华;金福;;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共享:人职匹配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石小丽;;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 张祥明;挖掘与共享校长的隐性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田跃;浅谈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N];辽源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成浓;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文静;工作场所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宗艳;基于隐性知识共享的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谭上飞;G建筑科研院隐性知识共享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陈海红;隐性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樊庆港;项目成员信任与沟通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王琪琪;基于隐性知识共享的企业动态能力评价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席倩莹;组织文化、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的关系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9 李沛;个体动机和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谷静;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52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05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