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lex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open development, joint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nstantly adjust the specialty setup,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defin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o establish "close to the industry, discipline guidance, exp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rsuit of first-class"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integration of first-class resources to build a first-class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fication module, docking busines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tmospheric scienc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form results.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基金】:“大气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开放课题“面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rc201400-30) 中国气象局2016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2016]M25号)
【分类号】:P4-4;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立保;刘捷;徐中兵;;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 段明铿;刘毅庭;李碧兰;李忠贤;;中英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比较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3 肖天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大气科学大专业特色[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S1期
4 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罗红霞;沈敬伟;;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1期
5 徐峰;薛宇峰;傅学丽;;大气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11期
6 吴立保;管兆勇;郑有飞;;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透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7 吴立保;管兆勇;郑有飞;;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案例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8 吴立保;管兆勇;郑有飞;;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挑战及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11年02期
9 李天文;王林刚;李庚泽;邓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1期
10 范伶俐;张光亚;徐峰;;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兆勇;吴立保;;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11期
2 张宁;;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与设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9期
3 孟国忠;;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9期
4 罗小青;徐峰;薛宇峰;;基于学科交叉理论的大气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年03期
5 郭宏敏;;新课改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年02期
6 孟祥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发类课程体系建立与优化研究[J];电子测试;2015年22期
7 文彦君;甘卓亭;周旗;;地方高校地理科学实验班培养模式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20期
8 陈占龙;吴亮;赵雷;;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设计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年09期
9 齐元静;张建军;史明昌;姜群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三位一体”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5年04期
10 李芳;尹龙;谢亮;;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宇光;何生;王芙蓉;;中加“石油地质专业”课程教学的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3年04期
2 吴文涛;黄景荣;程晓红;张辉;;“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教法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年01期
3 张一璇;;中英高校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01期
4 闫小青;张纯;黄模佳;兰志文;熊拥军;;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12期
5 黄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年S1期
6 王香婷;李明;;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10期
7 董福贵;;中英两国本科教育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4期
8 杜明辉;叶朝良;刘鹏;;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7期
9 薛宇峰;徐峰;;大气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01期
10 王一珉;郑秀英;张静;费红艳;;我国行业特色多科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2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3 ;大气科学(气象学)[J];全国新书目;2003年08期
4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J];大气科学;2006年01期
5 ;大气科学 2007年 第31卷 总目次[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6 ;《大气科学》2009年第33卷总目次[J];大气科学;2009年06期
7 ;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J];大气科学;1995年01期
8 ;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J];大气科学;1996年01期
9 ;《大气科学》2013年第37卷总目次[J];大气科学;2013年06期
10 罗云峰;关于大气科学学科“十五”优先领域的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云峰;;有关我国大气科学几个问题的初步思考[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广英;王作台;余嘉裕;;台湾大气科学高等教育与研究介绍[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肖天贵;;构建大气科学“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教育与培训”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谭本馗;;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教育与培训”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李黄;;二十五年风云路 科学工程创新天——中国大气科学工程进展回顾[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陈诗闻;;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历史和演变[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王英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期刊及其国际化、网络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顺祥;胡非;陈海平;;反核生化恐怖与大气科学[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海东;王春乙;邓勇;;2020年中国大气科学与观测技术发展研究[A];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C];2004年
10 刘良明;李德仁;;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潜在应用[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测绘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楠 王素琴 王敬涛;中国进一步加强大气科学国际交流[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记者 赵晓妮 通讯员 董章杭;大气科学类西部定向生每年将达70人[N];中国气象报;2014年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泽椿;大气科学需要更广泛的关注[N];光明日报;2001年
4 宜秀萍;兰大大气科学学院挂牌[N];甘肃日报;2004年
5 贾朋群;看美国大气科学如何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世界一流大气科学人才[N];光明日报;2002年
7 记者 李大庆;中外专家聚京研讨大气科学[N];科技日报;2005年
8 冉瑞奎 陈清郁 汪保安 ;大气科学是我们的传家宝[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周燕;猜老天爷心思的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向杰 实习生:孙馨;在计算机上模拟大气和海洋运动[N];科技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2178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17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