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信息空间视角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1:19
【摘要】:目前全球正式步入了知识社会,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也正面临如何制定国家未来发展计划的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现已基本确立,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计划也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探讨知识社会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等相关问题,促进知识社会的构建。 本文以信息空间为视角,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空间理论、科技成果转移理论和高校分类理论探讨科技成果转移模式。本文首先对MaxH. Boisot提出的社会学习周期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社会学习周期的六个阶段,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六阶段模型。整个模型以成果开发方、转移中介、成果接收方三个主体为基础,将科技成果转移过程分为市场需求评估、立项、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和市场化六个阶段,并对整个转移过程做了深入分析。随后对目前存在的科技成果转移模式进行整理和归类,总结出三种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模式分别是:高校-企业合作模式、大学-政府-企业三螺旋模式、大学*中介*企业三螺旋模式。并将社会学习周期理论以及前面提出的科技成果转移六阶段模型融入科技成果转移模式,分析了各个模式的社会学习周期曲线、转移过程以及该转移模式的内在机理。为深入分析各个模式的现实意义,笔者还从知识对接难点、适用条件、转移风险、利益分配、缺点、优点六个方面概括了各个模式的特点。然后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转移模式,有利于优化转移过程、提高转移效率。在详细论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三种模式之后,笔者分别从高校、政府和市场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保障机制问题,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高校和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后台的科技成果转移体系。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的6点对策,希望能够帮助高校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本文创新点在于将信息空间理论引入科技成果转移过程,并对目前的科技成果转移模式进行总结,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和转移过程中知识对接问题。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转移主体,不同的政策环境,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这就需要转移双方共同把握,掌握基本原理、看清形势,适时的解决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4
【图文】:

示意图,信息空间,示意图,社会学习


空间我们称之为I一空间。它由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构成。利用这个框架我们可以研究信息的流动状态,明确在选定的组织内知识的创造和扩散过程及特点。MaxH.Boisot将空间分为四个区域(如图2.1所示)位于空间左下角的是个人知识指未编码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知识,通常是隐性知识;位于空间左上角的是专有知识指已编码和抽象但只被少数组织和个人掌握的知识,是一种核心知识;位于空间右上角的是课本知识是已充分编码和抽象的知识,其通用性强;位于空间右下角的是常识指被绝大多数人所掌握的知识。编码抽象..._一一……扩散图2.1信息空间示意图 2.1.2社会学习周期理论谈到周期我们必然想到运动轨迹。社会学习周期理论形象的描述了知识流动的轨迹。它不仅将知识的产生、形成、扩散以及再造等一系列知识的演变过程分成若十阶段,并将知识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融入信息空间的架构中,赋予其生动的形式以及灵活的路径。因此社会学习周期为我们分析知识的一系列运动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抓住知识在信息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分析其社会学习周期各个阶段特点以及它在信息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知识转移的路径、机理和难易程度等。本文引入了社会学习周期的概念,这是 MaxH.Boisot在信息空间中给出的一个框架。他说:“新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实际上激活了I一空间的所有三个维度

创新模式,线性模式


完成从知识创造、传播到利用的一系列知识的运动过程。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螺旋体尽管彼此咬合,但其仍是三个独立的实体,并继续发挥自己原有的作用和维持独特的身份(如图2.2所示)。边相互作用混成组织图2.2三螺旋创新模式(2)三螺旋创新模式前向线性模式、逆向线性模式以及辅助线性模式共同构成了三螺旋创新模式。前向线性模式是由理论到实践,即从科学研究出发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一般风险资金在研发阶段就开始介入。逆向线性模式则是用现有理论指导实践,从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用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辅助线性模式并不像前两种模式开始

高校,位置,抽象知识,教学为主


多为在原有科研基础上进行。其位于I一空间的右上角区域,是对已编码和抽象知识的扩散过程。教学型大学是以课本教学为主的地方性本专科院校,其一般位于I一空间的右下角,是对已扩散知识的学习过程(如图2.3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强;朱方伟;武春友;;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系统分析[J];管理学报;2007年03期

2 李静;;我国大学分类分层问题的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11期

3 卢金鹏,杨超;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与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9期

4 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3期

5 宋懿琛;;对大学分类的思考——以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6 刘希宋;李s

本文编号:2756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56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