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背景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社会思潮既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又可以理解为由一定理论形态为主导的思想。而民粹主义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表现值得我们加以警惕,其思想主要是极端化的平民主义,主要目的是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言辞行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网络传播的优势使得民粹主义获得了传播的新途径,网络民粹主义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危害最大的社会思潮之一。它的传播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并且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社会思潮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已经进入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角色,大学生又由于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很容易受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而产生非理性行为。由于大学生无法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会受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朝歪曲面发展。网络民粹主义主要透过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的犀利点评引发人们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向人们灌输其价值观。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在大学的传播促进了大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发了其创新意识、开拓了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它在促使大学生行为习惯情绪化、思维方式极端化、价值判断泛道德化和主流政治信仰弱化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警惕和防范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在高校的传播,如何对其积极影响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转变为一种服务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呈现热点趋势,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对其研究主要是概念界定,形成原因和特征等,鲜有其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本文对民粹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相关理论梳理的同时,通过运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说明,分析网络民粹主义在高校的传播现状,同时重点分析其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产生的缘由,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化解消极影响的措施。全文第一部分主要是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网络民粹主义相关概念的论述。第三部分主要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网络民粹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产生缘由。第四部分主要从国家、学校、家庭、网络以及大学生层面等进行研究,将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大学生 消极影响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G6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的目的10
- 1.1.2 研究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4-16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6-17
- 1.3.1 研究的内容16
- 1.3.2 研究的方法16-17
-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17-18
- 1.4.1 研究的难点17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17-18
- 第二章 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在高校的传播18-28
- 2.1 民粹主义18-21
- 2.1.1 民粹主义的内涵和外延18-19
- 2.1.2 民粹主义的特征和表现19-20
- 2.1.3 民粹主义的实质和危害20-21
- 2.2 网络民粹主义21-25
- 2.2.1 网络的普及21-22
- 2.2.2 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和特征22-23
- 2.2.3 网络民粹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及危害23-25
- 2.3 网络民粹主义在高校的传播25-28
- 2.3.1 传播主体25
- 2.3.2 传播内容25
- 2.3.3 传播方式25-26
- 2.3.4 传播载体26
- 2.3.5 传播目的26-28
- 第三章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28-46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28-32
- 3.2 典型案例分析32-34
- 3.2.1 2015年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32-34
- 3.3 网络民粹主义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机理34-36
- 3.3.1 产生机理34-35
- 3.3.2 传播机理35-36
- 3.3.3 发展机理36
- 3.4 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36-40
- 3.4.1 强化大学生对精英权威和社会现状的负面认知37
- 3.4.2 促使大学生思维判断简单化和泛道德化37-38
- 3.4.3 引发大学生言论行为的非理性表达38-39
- 3.4.4 弱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39-40
- 3.5 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40-46
- 3.5.1 社会方面的原因40-41
- 3.5.2 学校方面的原因41-42
- 3.5.3 家庭方面的原因42-43
- 3.5.4 媒介传播方面的原因43
- 3.5.5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43-46
- 第四章 化解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46-60
- 4.1 国家层面46-48
- 4.1.1 创建服务平台,推动社会公平46
- 4.1.2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平等对话机制46-47
- 4.1.3 促进两个舆论场深度融合,提高舆论引导力47-48
- 4.1.4 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增强政府公信力48
- 4.1.5 加强社会网络监管,培育规范公民48
- 4.2 学校层面48-51
- 4.2.1 促进校园公正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49
- 4.2.2 加强高校舆情监管,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49-50
- 4.2.3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50
- 4.2.4 强化网络道德建设,优化校园媒体传播效果50-51
- 4.3 家庭层面51-52
- 4.3.1 改善诉求表达方式,营造和谐家庭交流氛围51
- 4.3.2 提高网络参与素养,创建健康家庭传播环境51-52
- 4.4 媒介传播层面52-55
- 4.4.1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秉持新闻职业道德52-53
- 4.4.2 加强媒体自律,增强媒体社会责任53-54
- 4.4.3 改善媒体报道方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54-55
- 4.5 大学生层面55-60
- 4.5.1 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传播55
- 4.5.2 培养自身网络政治素养和网络素养,自觉规范网络语言和行为55-56
- 4.5.3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56-57
- 4.5.4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57-60
- 结束语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0
- 致谢70-72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玲;高校网络新闻媒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谭德礼;;网络媒体的社会功能探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娟;;网络新闻媒体的道德建设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3期
4 吴群虎;;网络媒体的舆论管理[J];国际公关;2008年01期
5 闫文陆;;网络媒体言论的现状和发展[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陈振海;;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及走向[J];南都学坛;2010年05期
7 杨宇;;网络舆论的疏导与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4年03期
8 岳們;;西部网络媒体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兰金龙;;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10 赵玉涛;;浅析网络舆论的力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章峰;肖虹;聂舒;王智宇;林燕惠;肖水源;;2010年我国网络新闻媒体自杀报道的内容分析[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2 杨凯;;公共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及扩散机制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鹏飞;;强化新闻信息个性特色——浅谈如何提升地方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宜山;网络传播中舆论引导的特点分析与实施[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薛筱刚;开拓网络新闻媒体个性化服务市场[N];甘肃日报;2002年
3 王欢;网络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影响[N];赤峰日报;2008年
4 中共通江县委常委 宣传部长 李明刚;通江县构建大宣传格局的探索与思考[N];四川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特派记者常河;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N];江淮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雪昆;网络媒体如何打破信息交流“玻璃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冀平 任虎鹏;网络媒体有没有新闻采访权?[N];陕西日报;2012年
8 杜骏飞;发展与隐忧——中国网络新闻业5年回顾[N];中华新闻报;2002年
9 ;网络媒体与报纸:在竞合中共存[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陈 明 杨国炜 陈樵;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新领域[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建德;网络新闻媒体的主流媒体之道[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黄智知;网络新闻媒体盈利模式分析与探索[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窦晓进;天津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吉瑞霞;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失范及其治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门娜;论网络转载摘编行为中的著作权问题[D];南昌大学;2015年
6 孙淑君;网络舆论与司法的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张杭;非理性网民评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8 尹丽娜;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9 张瑜超;政府应对网络突发性事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郭建磊;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