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4 08:24
当前,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发展作为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核心战略,我国也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校科技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整体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小的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优化调整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持续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为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测算。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测算分析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的高低。其中以各省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层,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以及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作为准则层,16个影响因子作为三级指标,运用加权TOPSIS法计算分析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第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化分析。首先测算四个不同典型年份的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并运用Arc GIS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各省市和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通过计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局Moran’s I值,分析...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指数空间分布图(d)2017年创新能力
第四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43(a)2008年(b)2011年(c)2014年(d)2017年图4-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空间分布图4.4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自相关性4.4.1准则层指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通过测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各准则层的指数,得到了全局Moran"sI。从表4-5的Moran"sI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的Moran"sI未超过0.2000,在0.1485~0.1931之间变动,且全部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的Moran"sI在2016年数值最小,仅为0.0837,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2009年数值最大,达到0.2260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2009年之后Moran"sI略有下降,但总体Moran"sI均为正且介于0.0837~0.2260之间,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也通过了检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Moran"sI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0.2732,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2016年Moran"sI最小,仅为0.1118,
省市高校科技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海洋生态文明进程的综合评价与测度[J]. 苗欣茹,王少鹏,席增雷.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01)
[2]专利分析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J]. 邢战雷,马广奇,刘国俊,孙艳蕾.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6)
[3]核心利益相关者认知差异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罗建,史敏,彭清辉,毛珊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13)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J]. 林青宁,毛世平. 中国科技论坛. 2019(05)
[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以工业和信息化部7所部属高校为例[J]. 钟睿. 中国高校科技. 2019(Z1)
[6]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邢飞飞,张云化. 经营与管理. 2019(01)
[7]基于PCA-SEDEA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效率分析与评价——以江苏高校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 朱金龙,朱卫未,宋福明. 科技管理研究. 2018(24)
[8]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谢兴华,资智洪. 科技管理研究. 2018(24)
[9]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 王丽平,王俊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3)
[10]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J]. 苏竣,眭纪刚. 科学学研究. 2018(12)
博士论文
[1]中国高校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机制和效应研究[D]. 吴丹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时空演变及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分析[D]. 韩卓群.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2]京津冀科技创新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果研究[D]. 李瑶.北京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29440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指数空间分布图(d)2017年创新能力
第四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区域空间格局演变43(a)2008年(b)2011年(c)2014年(d)2017年图4-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空间分布图4.4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自相关性4.4.1准则层指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通过测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各准则层的指数,得到了全局Moran"sI。从表4-5的Moran"sI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的Moran"sI未超过0.2000,在0.1485~0.1931之间变动,且全部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的Moran"sI在2016年数值最小,仅为0.0837,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2009年数值最大,达到0.2260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2009年之后Moran"sI略有下降,但总体Moran"sI均为正且介于0.0837~0.2260之间,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也通过了检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Moran"sI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0.2732,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2016年Moran"sI最小,仅为0.1118,
省市高校科技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海洋生态文明进程的综合评价与测度[J]. 苗欣茹,王少鹏,席增雷.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01)
[2]专利分析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J]. 邢战雷,马广奇,刘国俊,孙艳蕾.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6)
[3]核心利益相关者认知差异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罗建,史敏,彭清辉,毛珊瑛.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13)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J]. 林青宁,毛世平. 中国科技论坛. 2019(05)
[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以工业和信息化部7所部属高校为例[J]. 钟睿. 中国高校科技. 2019(Z1)
[6]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邢飞飞,张云化. 经营与管理. 2019(01)
[7]基于PCA-SEDEA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效率分析与评价——以江苏高校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 朱金龙,朱卫未,宋福明. 科技管理研究. 2018(24)
[8]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谢兴华,资智洪. 科技管理研究. 2018(24)
[9]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J]. 王丽平,王俊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3)
[10]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J]. 苏竣,眭纪刚. 科学学研究. 2018(12)
博士论文
[1]中国高校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机制和效应研究[D]. 吴丹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时空演变及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分析[D]. 韩卓群.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2]京津冀科技创新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果研究[D]. 李瑶.北京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29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22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