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上世纪末网络传入中国,将网络先进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便一直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此步入了网络化的全新历史时期。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和异化。而网络以其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优势和特点加剧了大学生多样价值观念的生成,积极和消极并存,而且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有目的地通过网络这个自由的路径不断渗透进高校校园,使信息甄别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出现了迷茫、困惑等负面情绪。同时,高校传统的正面思政教育因其较为僵化的灌输模式与现实生活逐渐脱离,越来越不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效果大打折扣。这一切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所以,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拓展思政教育的全新领域,结合网络的优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理念,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显得必要而紧迫。本文以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牵涉的相关概念及基本问题的界定为逻辑起点。第一章主要说明了网络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然后回归到高校这个具体的空间环境中,介绍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角色定位、特点以及在高校育人过程和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一般性与特殊性区分开来,锁定具体的实践范围。通过这些基本概念及问题的界定归纳演绎网络与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分别从性质、形式、内容、等三大维度详细分析他们的契合性,将二者联系起来,为下文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做好准备工作。第二章开门见山,分别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时代环境中的挑战应对,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新路径的开辟、实效性的提高以及传统思政教育的缺陷弥补等方面强调利用网络在高校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必然性,其中每一个具体方面都从网络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然后从开放的平台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丰富的资源对于内容的充实,平等的互动对于主体性的发挥和生活化的话语对于吸引力感染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网络与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也就是利用网络开展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实践的优势所在。从众多理论和关系的铺垫自然过渡到第三章从实践层面对于网络视域下的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的解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数据为依据肯定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现实普遍存在的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实践中网络内容创新不佳导致的吸引力不强,资源开发不足导致的影响力不大,环境有待改善等主要问题。这样更深入客观地剖解自身和现实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明确今后努力和改善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路径的选择。关于第四章路径探索方面,首先基于网络和教育活动的不同逻辑指向明确了在路径选择之前高校教育主体必须把握的网络空间隐性施教过程中始终存在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与凝聚性、互动性与主导性、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四对关系,也就是实践过程中特殊矛盾的把握和处理。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分别从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话语的变革、网络人才的培养以及家庭学校网络层面的联动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作为文章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此章节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所在,他并不止于办法和建议的草率提出,而是尝试依循从思想明确到行为规划的正确逻辑建构起方法论的严密体系,形成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路径选择,力求增强所提出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在正文之前的绪论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的简要介绍,清晰地呈现出了写作意图,行文架构以及研究层次等基本情况,为文章布局谋篇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体系。
【关键词】:网络 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21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12-14
- 一、选题来源12-13
- 二、研究意义13-14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一、国内研究现状15-17
- 二、国外研究现状17-19
- 第三节 研究路径及创新特色19-21
- 一、研究思路19-20
- 二、研究方法20
- 三、研究创新点20-21
- 第一章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21-36
- 第一节 网络的内涵及属性、功能21-25
- 一、网络的内涵和属性22-23
- 二、网络的功能23-25
- 第二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功能25-29
-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和独特品性26-27
-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27-29
- 第三节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作用29-33
-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角色定位29-30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30-32
-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32-33
- 第四节 网络属性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33-36
- 一、性质上:潜隐开放的情境34
- 二、形式上:平等自主的地位34-35
- 三、内容上:现实性生活化的语言35-36
- 第二章 网络视域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36-48
- 第一节 利用网络在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36-43
-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抢占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要求36-38
- 二、与时俱进,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38-39
- 三、开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举措39-41
- 四、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扭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错误价值取向的应有之义41-43
- 第二节 网络视域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43-48
- 一、便捷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43-44
- 二、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有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完善44-45
- 三、平等自主的网络互动交流有利于大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发挥45-46
- 四、贴近生活的网络话语有利于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6-48
- 第三章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原因解读48-62
- 第一节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48-58
-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展迅速49-50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实质创新性,网络吸引力不强50-52
-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开发不足,网络影响力不大52-55
-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有待改善55-58
- 第二节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总体原因58-62
- 一、思想层面,重视程度不足,认识水平不高58-59
- 二、理论层面,理论研究滞后,知行脱节59-60
- 三、实践层面,常态化的把控与保障机制缺乏60-61
- 四、外部因素层面,校园不良现象频发,文化氛围缺失61-62
- 第四章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62-79
- 第一节 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须把握的几个关系62-67
- 一、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62-64
-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放性与凝聚性的关系64-65
- 三、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性与主导性的关系65-66
- 四、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66-67
- 第二节 网络视域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路径67-79
- 一、有效利用高校网络平台,整合开发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68-71
- 二、深度挖掘网络空间正能量,强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71-73
- 三、充分发挥网络话语优势,加快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变革73-74
- 四、积极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养,打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精英团队74-76
- 五、尝试家庭与学校的网络联动,共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监督保障机制76-79
- 结束语79-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86
- 附录: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86-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刚;新时期思政教育方式的宽泛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
2 周秀清;如何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思政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年02期
3 索雪瑞,于金秀;网络思政教育的兴利除弊[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J];科技资讯;2006年32期
5 陆经伟;;构建思政教育推进就业的内容与途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吴学亮;;基于高职贫困学生的思政教育新途径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聂莉娜;;思政教育话语的思维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叶宇军;;重视网络环境,创新思政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6期
9 朱平;;“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宣丹平;;师生成长共同体: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新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工业大学 姚冬梅 彭希林;思政教育:让生活更有意义[N];光明日报;2013年
2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赵为粮;思政教育如何用好新媒体[N];光明日报;2013年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宝立;新模式激发思政教育正能量[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李丽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黄兴国 程墨 实习生 汪亮亮;大学生思政教育“活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4年
6 秦皆民 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有限公司;发挥思政教育价值,服务煤企科学发展[N];发展导报;2014年
7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民堂;以效能为先,创新高职思政教育实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张国圣 通讯员 杨维东;思政教育专家研讨十八大精神进课堂[N];光明日报;2012年
9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建国;思政教育需要清新话语[N];中国教育报;2013年
10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元景;实现思政教育价值 增强文化软实力[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汀洲;社交网络支持的隐性思政教育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翔宇;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李春民;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冯伟;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5 刘换霞;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6 孙圣雅;网络时代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鲁东大学;2013年
7 何东;中学生思政教育微博工作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4年
8 林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9 傅翔;高校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慧;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