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与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21:26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与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任何形式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交流互动的群体。纵观人际交往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媒介的更新进化都会带来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在网络信息时代推动下的网络社交方式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已经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书信交往、电话交往转向更加便捷又低成本的网络交往,因而我们逐渐将目光转向移动互联时代隐藏在移动终端后的社会网络。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交用户群体中庞大的一支,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很好的利用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散碎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来源与娱乐调剂,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无可避免的受到来自社交网络的巨大影响。研究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关系中的交往对象及其网络社交行为,有助于更好的把控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同时能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关注和关心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为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和行为的调查问卷,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以及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的类型可分为个体好友和群组两类。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个体好友类型以“大学同学”为主;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群组类型主要有各个学业阶段的班级同学群、大学所在的学生组织群、兴趣爱好群、专业技能交流群、现阶段学习或生活主要关注点的交流群以及家人亲戚的日常交流群等。从个体好友和群组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的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中QQ和微信的个体好友数量都在100-200人之间,QQ群组数量在10-20个之间,微信群组数量在5-10个之间。在大学生与网络社交对象的沟通频次方面,发现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常联络的好友数在5-10人之间,对象类型以“中小学同学”和“大学同学”为主。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具有关系网络化、粘性强;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使现实社交圈显像化以及实现现实社交关系的时空重叠等特征。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工具上的使用习惯是以QQ和微信为主,并根据具体的网络社交行为选择不同的网络社交工具。在使用时间上,QQ和微信的使用时间在1-4小时,贴吧类、校内网类、游戏类、婚恋类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时间小于1小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可以分为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情感交流、娱乐消遣、自我展示与表达和购物消费五个大类,整理出大学生对现有网络社交行为的评价与感受。发现大学生在网络社交行为中存在社交依赖程度高、社交导致孤独感上升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差等问题。建议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作用;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教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交关系 网络社交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5.5;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一) 研究背景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二、相关研究综述11-14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一) 研究思路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四、概念界定15-16
  • (一) 网络社交关系15
  • (二) 网络社交行为15-16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及特征分析16-26
  •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现状16-22
  • (一) 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对象16-19
  • (二) 与社交对象的沟通与互动19-22
  •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的特征22-26
  • (一) 以实现时空重叠为基础的现实关系重构22
  • (二) 关系网络化、粘性强22-23
  • (三) 网络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23-24
  • (四) 网络社交圈使现实社交圈显像化24-26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及问题分析26-38
  •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现状26-34
  • (一) 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习惯26-28
  • (二)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表现28-31
  • (三) 大学生对网络社交行为的感受与评价31-34
  •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中的问题及分析34-38
  • (一) 网络社交依赖程度高34-35
  • (二) 社交孤独感上升35-36
  • (三)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弱36-38
  • 第三章 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教育建议38-42
  •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作用38
  • (一)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保障社交关系健康发展38
  • (二) 家长要提高与子女的沟通能力38
  • 二、加强高校教育的引导作用38-40
  • (一) 开展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引导树立健康的网络社交关系39
  • (二) 丰富校园文娱活动减少网络社交依赖39-40
  • (三) 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引领主流网络社交方向40
  • 三、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40-42
  • (一) 在网络社交中实现自律性与防范性相结合40-41
  • (二) 增强隐私意识,提升网络社交自我保护能力41-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建河;;学校如何应对学生网络欺侮[J];教学与管理;2011年01期

2 姜晓波;;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3 王小卫;大学生网络情结[J];甘肃科技纵横;2004年01期

4 冯聪,凌霄;大学生网络使用内容偏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志鸿;;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陈建文;黄顺;龚茜;奚继先;;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宋志英;;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彭均;;中学生网络心态探索[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年01期

9 涂炯;;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浅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职业圈;2007年06期

10 高鸣;成科扬;;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分析及有效干预[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超;;大学生网络情结及其心理学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高永连;;中学生网络心理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王帆;方晓义;;大学生网络渴求、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刘国清;;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陈玉剑;;大学生网络被害的心理成因及防范体系构想[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唐守廉;宋丽丽;谢俐P;;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与动机实证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魏颖;石晓燕;潘勇平;高爱钰;;2008年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卉;王福兴;;中学生网络依赖的纵向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石庆馨;周荣刚;葛燕;秦宪刚;张侃;;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关系初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 史晨宁;大学生网络迷航需引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见习记者 王旭东;理性看待学生网络成瘾[N];绍兴日报;2005年

3 德保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农世泼 该院研究室主任 谭宝善;在校中学生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N];法治快报;2009年

4 殷建光;大学生网络同居折射了什么[N];西部时报;2005年

5 武博;大学生网络犯罪探析[N];天津日报;2007年

6 记者 冯永锋 通讯员 王海洋;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N];光明日报;2000年

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孙彩平邋曹凤 赵彤;大学生网络游戏影响度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8 王鹤 卢文洁;解网瘾:社会应创造更多“宣泄”渠道[N];广州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绯;中学生网络欺侮行为的现状与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吕津津;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与行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蔡练功;大学生网络利用情况与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4 李洁;城市初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小燕;中职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晓冉;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聪;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彤;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9 朱玉;岳阳市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李丽;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自我认同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与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2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d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