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问题_高等教育德育从属论_论开放式高等教育
本文关键词:论开放式高等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
●李培根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已经近三十年了。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中国的很多大专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如加强国际交流,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活动等。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必要的。当然,还有的学校或某些院系把开放的重点放在“创收”上,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至少不是本质意义上的。
其实,教育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学校只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个体。一个生物个体一定要融入生态系统中,向系统吸取并供给养分,才能达到与其它生物个体的和谐共生。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了社会的很多方面,而不仅是教育单位自身。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如某一个大学)必须尽可能地对系统开放。
国外已有一些大学在开放方面做得很好,如英国的Warwick大学,荷兰的Twente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等等。整体上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不够。
笔者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对其自身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她把开放作为其鲜明的特征,并作为争取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手段和武器。
那么,到底什么是开放式高等教育?如何办开放式高等教育?
一.开放式高等教育的内涵
对开放式高等教育,本文尝试给出下面的定义:
如果某一高等学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其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的高等教育可称之为开放式高等教育。
上述定义描述了开放式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的内在理想紧密结合社会
这一点应该是开放式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在某些教育管理者眼里,开放可以作为向同行学习的手段(如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或者可以作为教育的功利性手段(如筹款),也可以是指抛弃保守思想的某些改革行动(如分配制度改革、聘任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等)。这些当然都是有用的,也是开放的表现。然而这些手段或行动所针对的情况或者欲达到的目的并不能成为教育的内在理想,因为它们并未深层次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标则是把
学生培养成学校所希望的人才。开放式高等教育则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总体上应该能适应甚至引领社会需求,能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说,要真正从内在理想上把教育融于社会,即把教育的目标和对象都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一所真正具有开放式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把开放上升到她的理想和精神的层次,,而非仅停留在手段之类的层面。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精神层面的使命,除了常规的传授知识、扩展知识、保存知识之外,还包括转移知识。她的基本办学理念是“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其实,“转移知识”和“责任以行”的内涵就是要开放。转移知识是指大学应该把她的知识向社会转移,同时社会、业界的需求等知识也应该向学校转移。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都要藉助开放。责任以行是指,华中科技大学强调她应该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如转移知识、社会服务等(除了育人和研究创新之外),同时也包括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这所大学试图从教育理想和精神的层面去体现她办学的开放。
●教育功能与社会紧密结合
内在理想和精神层次上的开放势必导致教育功能的开放。如高等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为人才培养,即教与学,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不仅从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直到实践环节都应该与社会或业界紧密结合,而且很多内容就应该源于社会或业界的实践。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科学研究,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活动也应该源于社会。且不说应用研究,只要是技术或社会相关的前沿研究,其研究的驱动源泉应该是社会或技术需求。高等教育的第三个主要功能是社会服务。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真正把社会服务作为实现其内在理想(即转移知识)的基本而重要的功能和举措。今天中国的很多大学都接受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流的开放式大学还要在某些方面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工程等应用学科自然应该以引领技术发展为己任,其人文社科也要把引领社会文化和政治进步作为自己的当然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与社会深度的融合。
●主要教育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或业界
对于很多大学而言,其教育活动的边界及资源利用的边界基本上限于校内。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本是最该延伸到社会或业界中去的,但是近些年更多的学校却把实践活动的边界基本上局限在校园内。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扩招后基于成本的考虑。然而,真正的开放式教育可以使大学与业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避免至少是部分避免成本的增加。
对于开放式高等教育而言,社会与业界应该是其师生活动的极好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仅宽广,而且有极好的背景,还有水平更高的观众。社会舞台之宽广乃
不言而喻;其背景在于它无比生动和丰富的内容;而业界人士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判无疑具有更高的欣赏和检验水平,他们当然是水平更高的观众。
一个开放式大学应该善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其理想。社会或业界中的很多设施、活动、乃至人员,都可以为大学所用。
二.开放式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1.教学系统中的开放
开放式高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于教学活动中。那么,教学活动的开放具体又有哪些表现?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
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科都是有应用背景的(即便一些人文社会学科都如此)。既然如此,学生就应该有相应的在社会或业界中的实践活动。我们课堂的边界完全可以延伸到社会或业界中去[1]。现在大学都在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如建设工程实训中心之类的设施。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条件当然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目前存在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等可以取代校外开放的课堂,这是极大的谬误。相对于业界的实践环境而言,校内的实践环境难以充分、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如高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工作流程和需求背景相对于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完整的。学生在学校内,很难体会到企业或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把有关实践环节仅局限于校内,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
笔者曾言,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避免的不良倾向之一恐怕是随着校内实践环节的改善而使课堂更加封闭[2],但愿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让业界或社会人士走上大学的讲台
教学活动开放的另一个表现是让社会或业界人士走上大学的讲台。业界人士的知识和经验肯定有与大学教授互补的一面。他们不仅可以在大学作一些讲座,而且可以参与讲授某些课程的部分内容。业界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技术精英,尤其在象微软、通用、华为这样的公司。那些精英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和研究可能毫不逊色于大学教授。因此,他们的参与不仅可以使学生受益,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师也得到提高。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相情愿,其实一些好的公司对教育是非常关注的,如微软就愿意为一些高校提供某些课程。关键还是看大学是否真正开放,是否与业界有良好的关系。
●专业设置、教育改革等应该充分征询业界人士意见
教育本身需要不断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有发展,而进化需要改革。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到课程内容,常常需要变化。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或业界需求的改变等。问题是怎样变化。殊不知,只有好的变化
才是进化,否则可能是退化。怎样才算好的变化?业界至少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遗憾的是,很多大学及其教授们漠视了这一点。关起门来搞改革是不可能有好的成效的。教师们应该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充分了解社会和业界对当下专业人才现状的评价以及对未来专业人才的希望、需求等,由此而进行相应的改变。
●实践活动尽可能依靠业界人士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计划都是靠老师及教学辅助人员制定的,而且往往是闭门造车。一方面,这种实践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并不适应业界的需求。业界人士参与指导的实践活动则紧密结合业界的实际需求,这种实践活动是活的,或曰更有生命力。另一方面,老师制定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程式化,连实践对象也可能是老的,很难跳出旧有的框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实践通常就是被动实践。而业界人士指导的实践因为是针对新的对象,也不囿于固有的程式,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主动实践。
●开放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还是“满堂灌”,尽管现在已经涌现出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90年代初,荷兰Twente大学的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和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设计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课程[3];美国WPI(乌斯特理工学院)的“基于项目的教育”(Project-based Education);国外某些医学院、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正在推行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Problem-Based
[4]Learning);韦默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等等,都是很好的尝试。其实,
我国很早也有类似的试验,如文革时期的“开门办学”,其教学活动就是紧密结合业界实践甚至实际课题的。那时候的改革还是有合理因素的,只不过在否定基础理论这一点上过于极端了。遗憾的是,我们在拨乱反正后把肮脏的洗澡水连同改革的婴儿也一起泼出去了。
教学模式开放的本质是什么?笔者概括为:“教”对学生开放,“学”对实践或问题开放。“教”对学生开放,就是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高层次的教一定是点燃学生思维及进一步学习的火把。“学”对实践或问题开放,就是使学生不仅在实践和问题中巩固学到的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质疑、甚至创新。深刻理解这一本质之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自然就会有一些独到的、创新的做法。
●教师活动的边界
今天,中国高等学校的多数青年教师,尤其是应用学科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不晓业界的实际,这是当前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一个严重问题。且不说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如何,他们教学生时恐怕也底气不足。由此而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欠缺,甚至普通的工程能力也严重不足。德国大学教授中有不少具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这可能是他们能培养出很多优秀工程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关键词:论开放式高等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2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