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的未来_我国的四大发展观_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6-07-29 08:21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视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展立新

序:
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和组织方式

1、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A、从两类真理谈起
亚里士多德: ? 第一类真理,可逻辑证真的真理,属“必然真 理”。例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br />? 第二类真理,不可逻辑证真的真理,属“或然真

理”。例如,“机动车应该向右行驶”

? 证明方法——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

B、问题:
? (1)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真理 ? (2)人类生活的似真领域远远大于必然真理

主导的领域 ? (3)辩证法是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
辩证法 科学实验 观念之间的对照 观念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对照

C、意义:对真理进行反思,哪怕真理出自 《圣经》

D、结论:高等教育的本质——批判反思能力 (理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 对比: 大学:培养“做论文”能力(无标准答 案) 中学:培养“解题”能力(有标准答案)

2、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做什么”的问题)
A、高等教育的四项基本功能: (1)学术研究(始于德国) (2)职业培训(始于法国) (3)通识教育(始于美国) (4)“知识分子”培养(始于中世纪大学)

B、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 ? 核心功能:学术研究
? 派生功能:职业培训、通识教育、“知识分

子”培养
? 矛盾:认识论(“追求真理”)与政治论

(“追求权力”)之间的矛盾

C、意义: 现代高等教育存在功能性分化 → 高等教育存在多样性选择, 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阶段可能选择不同的高等 教育发展方式

3、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
? “行会式”的组织方式,以“柏林大学”为范

本 ? “行政式”的组织方式,以“巴黎大学”为 范本 ? “市场式”的组织方式,以“牛津、剑桥” 为范本 美国大学组织: ? “自由主义”时期:强调“传统”的力量 ? “凯恩思主义”时期:强调“政府”的力量

第一部分: 建国17年间(1949-1965),新中 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1、双重政治目标的确立:“革命目 标”与“建设目标”
A、确立教育目标的原则 ?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战争、生产、教育是敌后 三大任务。我们一切为着战争的胜利,生产正所以 保障战争的胜利,教育则为战争、生产而服务,把 三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邓小平 ? 革命战争胜利后,战争的任务为继续“革命”的任 务所替代,生产的任务上升为全面建设的任务。 “革命”与“建设”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具体描述,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高等学校暂行规定》(1950)等文献

B、针对“革命目标”做出的举动
?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批判《武训

传》,批陶行知 ? ——反右运动:划“右派”、“红专大辩 论”、“拔白旗、插红旗” ? ——1958年,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C、针对“建设目标” 进行的调整 ——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改造通识教育” (“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材”) 建立一套“专业教育”体系 ? 具体内容:

? 对比:

旧中国高等教育:以“学科”为门类,高度的分散 管理 新中国高等教育:以“专业”为门类,高度的集权

——五十年代后期的再调整
?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

景纲要》;中科院与高校“二龙戏珠”,高 校参与科研,打破单一的专业教育体制。 ? 中国科技大学成立(1958): 新中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新的专业(前沿专业、交叉科学) 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D、革命目标与建设目标的耦合 ? 耦合方式之一:振荡 表现: 思想改造运动→反右运动→教育革命(大跃 进)→院系调整→向科学进军 ? 耦合方式之二:分工 表现: 中国科技大学的任务:向科学进军 “红专大学”、“鸠山大学”(分别位于河南 孟津县和禹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E、结论:双重政治目标导致了三类高等教育模式之 间的博弈 ? 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以“专业”教育见长,特别适 用于实现“工业化”目标 ? 英美高等教育模式:以“科研”教育见长,特别适 用于实现“科技现代化”目标 ? 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模式:以“政治”教育见长, 特别适用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 17年高等教育发展观的选择性:主要在苏联模式与 根据地模式之间摇摆,间接地受到了英美模式的影 响。 ? 暂时妥协:《高校六十条》(1960)

2、“大跃进”对国内高 等教育造成的影响

A、“大跃进”运动的起因 ? 对苏联集权模式的不满 “中央集权太多,是束缚生产力的,我是历来主张‘虚君共 和国’的,中央要办一些事,但是不要办多了,大批的事放 在省、市去办,他们比我们(指中央和中央部委)办得 好。”——毛泽东 ? 追求经济建设的高指标 ——“要使我国工业在1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 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农业在提前实现 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科学和 技术在实现《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快赶上世 界先进水平。”——刘少奇 ——“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 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我们将以十五 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

B、“大跃进”期间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规定 中央各部门60%以上的权力下放,个别部门 下放90%以上,纺织部全部下放。88%部属 企业和事业单位下放各级地方政府。 ?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 和中等学校下放的通知》决定除少数综合大 学和专业学院由中央部门直接领导外,大部 份下放归省、市、自治区领导。 ? ——1958年8月,《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 下放问题的规定》,指出:“新建高等学校 和中等工程学校,凡能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 地方政府可自行决定。”

C、地方高等教育大跃进的举措 ? 内在动力:地方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 方高等教育被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 三种流行的做法: (1)大办校办工厂以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一切高等工业学校的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 属工厂,除了保证教学和科研需要外,都应当尽可 能地进行生产。”——毛泽东 ——华南某工学院:一年内办起了45间工厂,年底只 勉强保留了七间工厂。 ——经验教训:校办工厂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只能 “小办”,而不能“大办”,大办工厂既冲击了教 学和科研秩序,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

(2)大搞技术革新以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学校、研究机关和工厂相结合,学生、研究人员 和工人相结合,教育工作和生产相结合,好处很大, 不仅促进了技术革命,也促进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 命。”——中共中央某项批示

——“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必须在系统地学好基础课程, 完成教育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决不能因承担科学研 究任务而中断其正常工作。”——教育部某“通报”
——经验教训:一方面,某些地方高校借助于科研成 果而上升为国家重点大学;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 果大多数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反倒成了政治献 礼之类的东西。

(3)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 ——“学生自觉地要求半工半读,这是件好事,是学校 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毛泽东 ——“高等学校每年的全部生产劳动时间,一般定为二、 三或四个月,即实行一二九、一三八或一四七的时 间分配制度。安排生产劳动,要尽量与教学相结合。 教师主要劳动量是教学,参加体力劳动以不妨害教 学为原则。”——教育部《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建 议》

D、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反思之一:人力资本配置的有效性问题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要点: ? (1)“在一个国家内,企业、家庭、部门、地区 间彼此会失去平衡,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在现代化 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固有的。” ? (2)“所谓增长就意味着要随时抓住能够比原来 均衡价格更低的价格,获取追加收入的投资机会。 从投资的角度讲,增长就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投资机 会收益率的顺序将资金分配给最优项目而造成的结 果。” ? 毛泽东同志的类似看法:“第一是吃饭,第二是市 场,第三是建设。”

反思之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则 ? 人力资本理论: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投资高等教育 可以带来较高的收益率。经济低迷阶段,投资基础 教育更加合理、理性。 ? 大跃进时期的情况:经济愈低迷,愈投资高等教育。 经济滑坡与高等教育扩张形成强烈反差。 ? “1956-1966年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经济 增长最低的时期,也是经济波动系数最显著的时期, 还是生产率最低下的时期。” “1957-1965年,全国科技人员从120多万人增加到 230多万人,增加了近1倍,这反映出中国的各类人 力资本明显上升。”——胡鞍钢

3、工具理性批判
A、工具理性的定义: ? 广义的工具理性:把认知活动当作实现某种 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思维方式。 ? 狭义的工具理性:要求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 化服务的思维方式。以俄式或前苏联式高等 教育发展观为代表。 ? 特点:缺乏反思性,但具有逻辑性、实证性 和实验性等非常“科学”的面貌。

B、工具理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 民国时期 ——“十年内依国家建设所需农工医专门人才数目,分别指定专 门以上学校,切实培养训练,以便应用;并限定各大专院校 十年内一律停招文法艺术等学生,以其经费拨归农工医科使 用。公费留学之派遣,亦以农工医等应用科学为限。”—— 1932年国府委员陈果夫的“教育改革”方案 ? 新中国院系调整时期 ——“在人民大学,曾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无论中央机关 有多少个部委,她都有与之对上的专业。除了军事学外,中 央国家机关各大部门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人民大学基本上都 能对口提供相应的支持。” ? 两大部类知识: ——第一部类:满足知识生产需求的知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 偏重的对象) ——第二部类: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新中国高等教育偏重的 对象)

C、对工具理性的评价 ? (1)工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冲突 “兄弟国家,例如苏联的某些教育理论家,如同唯心论的那 些理论家一样,他们的教育学,就是错误的。我指的是凯洛 夫的教育学。” ? (2)教条主义和铺张浪费问题 ——苏联工程教育:“专业化”与“专业应用”脱节,大学 生学习负担过重。 ——工程教育,一方面面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活 动对象;文化、种族、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造成苏联的工业制 度和高等教育制度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农业大国的“水土不 服”现象。 ? (3)高等教育无限制扩张 ——专业教育的逻辑:任何一个新行业和一门新技术的出现, 都要求高校出现一个新的专业与之对应。 ——“清华大学办得太大了,要一分为四。”——陆定一

第二部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1、走向极端的革命性目标
A、确立革命性教育目标的理论根据 ?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 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毛泽东 ? 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时候,就 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 层建筑” 。 ? 具体文献见《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决定》

B、文化大革命中高等教育界“破”与“立” 的关系
? 《七· 二一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

里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 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 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 校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 具体措施: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理大学、

改造大学

——理工大学的情况: ? 情况之一:闭门搞科研。典型代表:北京理工 大学 ? 情况之二:创办新型理工大学。典型代表:清 华大学;政治任务与科研、教学、生产任务区 别对待。 ? 特殊政策: 《关于军事接管和调整改组国防科研机构报告》 《关于国防科研体制改组方案报告》——聂荣臻 《对综合大学理工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 (光明日报,周培源)

——文科大学情况
? 情况之一:关闭。典型代表:人民大学 ? 情况之二:学制“缩短”,教材“改革”。典

型代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开展大批判, 以毛主席著作当作基本教材”。
? 特殊历史使命:政治运动的急先锋

——农科大学情况 ? 基本情况:大“破”大“立”。 ? 朝农经验:“社来社去”、“几上几下”

——其他类别高校的情况 ? 外语类、医科类:从“撤消”到“恢复”

C、结论: ? (1)革命性任务无法替代建设性任务 ? (2)革命根据地模式无法替代正规高等教育 模式 ? (3)“革命”口号下掩盖不住实用主义的思 维 方式 理工科教育:为国防现代化服务 文科教育:为革命大批判服务 其他教育:依据现实需要而排定座次

2、1970年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
A、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 ? “中央只管虚的,只管政策方针,不管实或少管点 实。中央部门收上来的厂多了,凡是收的都叫他们 出中央,到地方去连人带马都下去。” ——1966年,毛泽东某次讲话
? 196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高等院校下放的通知》

规定:教育部所属高校全部交由所在省、市、自治 区革委会领导;国务院各部门所属高校,除仍旧设 在北京的高校之外,全部交由所在地省、市、自治 区领导。

?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是行政性分权改革,它既是对1958年分权改 革的继续,也是对20世纪60年代再次集权调 整的反调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已 经是一个分权国家,这既与20世纪50年代初 期和中期的情况大不相同,也与同时期苏联 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 济大不相同。”——胡鞍钢

B、文化大革命时期,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 ? 内在动力:地方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地方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服 务站“ ? 三种流行的做法: (1)与中央政策“博弈”: 接纳“下放高校”的态度 对待“下放人员”的态度 北京15所高校下放,有11所经历过两次以上的 搬迁,其中5所经历了跨省份搬迁。

(2)“开放式办学”和“封闭式办学”相结合的观 念: ? 开放式办学:即所谓“开门办学”,实行厂校挂钩、 校办工厂、厂带专业等等。 ? 封闭式办学:即闭门搞科研。 ?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承担了110多项 科研任务,有57项完成或获得了重大成果,不少项 目获得了科学大会奖” ——《北京高等教育沿革和重 大历史事件》

(3)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五小工业”(小煤矿、 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机械厂)的观 念

C、关于“替代性”高等教育的反 思 反思之一:替代性高等教育的合理性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替代性高等教育(不顾质量,培 养接受过半截子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作用
? 其一,快速,既可以节省金钱和时间,又可以迅速扩大社会

服务面。
? 其二,基本合格,由受过充分训练的人所做的大部分工作,

由受过一半训练的人来做,也能做得一样好。 反思之二:替代性高等教育的局限性 不利于知识生产力的提高,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3、政治理性批判
A、政治理性的定义: ? 认知理性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使政治 活动合理化的思维方式。 ? 基本特征:在政治活动领域,政治理性对认 知理性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政治理性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偏离甚至违背认知理性的原则

B、政治理性的影响力 ? 革命根据地时期:政治任务第一,教学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文化大革命前夕: (1)彭真《二月提纲》:“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 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 一样武断与以势压人。” (2)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他 们利用这个口号拥护资产阶级,保护资产阶级,反 对无产阶级,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毛泽东思 想,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

C、关于“政治理性”的评价 评价之一: 导致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不分
? 学术问题:用批判反思的方式予以解决; ? 政治问题:有“批判”,无“反思”;“武

器的批判”压制“批判的武器”

评价之二: 颠倒正规高等教育与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关系
? 一方面,“七· 二一 ”大学和“朝阳农学院”

的政治经验被无限地夸大
? 另一方面,正规高校通过工农兵学员“上管

改”的方式变相成为业余高校

评价之三: 教学关系全面扭曲
? (1)师生关系扭曲 ? (2)教学与生产关系扭曲

D、政治理性的“情境定义”分析 ? “情境定义”:行动主体不仅仅会对来自外 部世界的信息做出直接的反应,,更重要的是, 行动主体在多数情况下,首先审视和考虑这 些信息,或曰定义这些信息,进而根据这样 的定义来理解和处理相关的信息。 ? “情境定义”的两个关键性环节:“态度” 和“价值标准” ? 政治理性:更多地从态度和价值标准方面寻 找使自身合理化的依据。

第三部分:拨乱返正和改革开放时期 (1976-199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 的反思
1、政治斗争任务的消弭和经济建设任务的政治化

A、工作重心转移的理论根据 “我们党在解放初期提出来的,以资产阶级的和 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团结、教育、 改造的政策,现在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已 经不适用了。他们已经不是解放初期那种团结、教 育和改造的对象,而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阶级, 是党的依靠力量。”——《人民日报》1979年1月4 日

B、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方针
? 方针之一:重点高校大搞科研活动,成为科

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 方针之二:高等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学校是另 一条腿。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 ? 部属院校:搞“产学研联合体”,走向研究型大学。 ? 地方高校:搞“联合办学”,建立“中心城市大 学”。 ? 另一条腿:民办院校,借助于自学考试制度获得发 展。

D、突出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适应“商 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要求?

2、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影响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宗旨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条块结 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B、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举措

方案之一:“中心城市”办学,新大学运动 ? 对比: 英国新大学运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阶 段,面向新兴工业 广东新大学运动: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 步阶段,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 ? 问题:海外捐赠解决了起动资金问题,但无 法解决后续资金问题。

方案之二: 联合办学 ? (1)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联合办学,资金主 要出自中央部委,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博弈关 系 ? (2)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起点 方案之三: 社会力量办学 ? 合法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 问题:后续发展资金短缺,过度依赖学费。

C、关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反思 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竞争和 市场经济,尽可能将国家管理和干预的问题交由市 场的力量解决。
反思之一:新兴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问题 ? 福特主义:高度分工、科层化管理、高福利待遇。 ? 边陲福特主义:处于资本主义边缘的新兴工业化地 区,一方面接受了福特式工业生产企业,另一方面 无法为生产者提供福特主义的高工薪待遇。 ?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力资本需求:一方面需要掌握 简单生产技能的劳工,另一方面,需要科层化的管 理人才。

反思之二:新自由主义理论对于高等教育投资 的公共性估计不足
? 弗里德曼:区分两类高等教育,即“人力资

本投资类型”和“综合高等教育”类型 ? 哈耶克:职业培训本质上不同于“促进知识 生长”的高等教育 ? 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投资需求远远超出了市场 或者私人企业所能承担的程度。 新兴工业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和私立中 等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

3、经济理性批判
? A、经济理性定义:经济理性是认知理性在经

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分 别以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高 等教育必须适应的对象。
? 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理论以“适应论”的方

式走上历史舞台

B、“适应论”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计划经济”的适应 论 “高等教育的调整,主要就是处理好两对比 例关系的问题:一是教育扩张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教育内部各种比例关 系。” ——蒋南翔,1980年12月

第二,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商品经济”的适应 论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调整,主要是针对两个 方面的关系:一是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比 例关系,把教育投资往上调;二是教育内部 各种比例关系,目前主要是发展短缺方面, 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何东昌,1983年5月

第三,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适应论 ——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 外部规律:教育必须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 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服务。 ? 内部规律;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 ? 两个规律的关系: (1)内部规律必须符合外部规律,外部规律要通过内部规律 体现出来。 (2)外部规律制约内部规律。 ——《高等教育学讲座》,1985

——“我们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应该是两个适应而不 是一个适应,一个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和21世纪的需求。 这样,我们就能把短期、长期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出全 面、正确的决策。” ——潘懋元

C、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反思 反思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区分并不是包罗万象,并 不是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划到这里面去。假 定任何社会现象都要按这个划分,就要碰钉 子。”——胡乔木,1983年5月 ? 高等教育拥有社会“中介”活动的性质——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反思之二: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核心地位

专业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都不足以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

第四部分: 新一轮改革开放时期(1992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我

1、新的政治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邓小平 A、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 “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 一个台阶,效益明显提高,到二十世纪末, 初步起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B、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 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百所 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 ——“八五计划” ? 985工程:“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 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 ? 高等教育扩招: 1998年1月,汤敏:《关于启动中国经济的 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

2、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变迁 A、变迁方式: 方式之一:巨型大学(3万人以上大学)的出现 ? 起因: (1)高水平大学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基建需求 (2)“211工程”和“985工程”要求中央与地方1:1配套 资金 (3)高校入学收费制度 ? 地方与中央“博弈”: 地方政府选择: (1)高校合并以减少基建投入; (2)扩大整体投入的同时降低生均投入; (3)扩大收费对象 ? 后果:地方财政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投入严重滞后。

方式之二:建设大学城以满足高校扩招需求并拉 动地方经济增长 ? 目标: 分享高校扩招的“蛋糕” 借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效果: 高校入驻率低,部分大学城闲置 多为民办高校入驻,高新技术产业沦为泡影

方式之三:兴办高校科技园区以推动地方产业 升级 ? 目标:建设中国硅谷 ? 效果: 国内校办产业一般实行研发、生产、销售 一条龙服务,有悖于企业与高校分工合作的 原则。 90年代中期以后,来自高校校办企业和 社会服务收入占高校经费总来源的比例一直 明显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徘徊在1%左 右。

方式之四:中外合作办学
? 目标:

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办学,提高高等教育 国际化水平 ? 效果: (1)生源质量相对低下 (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3)缺乏国际竞争力

B、关于凯恩斯主义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 反思之一: ? 凯恩斯主义:国家应该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 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 国内“凯恩斯主义”: (1)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有限,高等教育扩 张的代价主要由大学生家庭买单。 (2)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其他方面的 需求包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反而减少。

反思之二:
? 人力资本理论:投资方向遵循效率优先原则

(1)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资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比较 (2)新技术出现和应用的效率比较
? 国内“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必然是一种高回报的经济活动

反思之三:高校与企业的关系 ? 人力资本理论: (1)能够为企业带来专利或利益的“特定产品”,由 盈利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2)不能由特定企业生产的“一般产品”,由政府机 构,各种基金会或者大学来组织生产。 ? 刘易斯的两个对比: (1)英国和美国:英国的不足之处不在于研究和发 明,而在于利用新知识的动力 (2)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Δ 在工业国家,研究基本上是私人集团的事 情,政府仅来填补空缺。 Δ 在不发达国家,研究基本上是政府的事情。

3、实践理性批判 A、实践理性定义:实践理性是人们在生活实 践中养成的习惯,是一种潜在性的集体意识, 经常对个人和集体的行为发挥出某种决定作 用。
“理性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一种是 系统的世界观的理性化,它帮助人们通过概 念从理论上把握现实,另一种是追求实际目 标的手段的理性化,它帮助人们有计划、有 步骤地达到某种特定的实际目标。——韦伯

B、实践理性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运动的现实 影响力 ? 第一,高校建设的“等级制”方式 表现:

对比: 民国时期:五大名校 美国:学术自由制度和高校竞争制度 法国、德国:平面化的高等教育政策 英国:作为学院联盟的牛津、剑桥

? 第二,人才选拔的“评议制”方式

社会学家利奥塔: (1)知识创新与知识生产效率之间的矛盾:旧 的知识生产方式更有效率,伟大的思想家经 常被排斥在大学之外。 (2)效率标准扼杀想象力,创新是理性活动与 非理性活动的统一。 (3)知识创新充满了偶然性,基本上无计划性 可言。

? 第三,学术权力的行政化运行方式

(1)教授等级化: 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教授 (2)院士享有重大科研项目的分配权

C、实践理性的误区 (1)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交换关系 (2)缺乏学术自由和学术竞争 (3)学术共同体的批判反思能力弱化

结论:回归认知理性,完善国内 学术市场建设
1、学术市场的内涵 第一,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尺度:客观性、公正性、 批判反思性 第二,学术系统的内外平衡 ? 内部平衡的必要性: (1)学科划分的相对稳定性 (2)提高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效率 (3)规范学术活动 ? 外部平衡的必要性:学术系统与社会系统良性互动

第三,学术流派竞长增高 ? 康德:理性活动的二律背反 ? 钱学森:GOOD IDEA 第四,认知理性的价值导向 认知理性就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追 求真理过程中对思想自由和批判反思所做出 的个人信仰方面的承诺——帕森斯

2、学术市场的功用 (1)使我国处于新的“学术中心”位置 (2)使学术活动免受政治运动冲击

(3)使高等教育经受住产业化、市场化、私 有化浪潮的考验

大家辛苦了, 谢 谢!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78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8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