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0:17
新加坡因近年来发展迅猛被称为“新加坡奇迹”,李显龙总理将“奇迹”归因于双语教育。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众多的双语国家,英语属于外来语言,但新加坡立国之初便确立了英语的行政语言地位,这是当时新加坡面临的内忧外患决定的。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经济实力的发展,汉语(即华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教育部成立母语检讨委员会,其后出版的《何品报告书》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修订作出指导,并于2015年发布《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15》,以此来适应新加坡国内华语环境的变化。从华文课程标准存在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来看,其制定依据是其存在的基础,它准确地回答华文课标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同时规定着华文课标的方法与目的。对制定依据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华文课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深刻的影响华文教育的目标与成果。因此,研究将不囿于课程标准本身,而是以课标制定的依据为重点,探析新加坡对于华语及华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价值需求。本研究以新加坡新版小学华文课程标准作为取材,对其制定依据作出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新加坡国内华语现状进行阐述及整理,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归纳总结出新加坡华语目前呈现衰微的趋势。...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加坡之谜”的谜底——双语教育
1.1.2 以何种姿态迎今日之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现实意义
1.2.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语言生存相关研究
1.3.1.1 现状与原因
1.3.1.2 语言存在的理由
1.3.1.3 不同视角下各类语言的生存与发展
1.3.1.4 述评
1.3.2 华语教育相关研究
1.3.2.1 华语教育政策梳理
1.3.2.2 研究现状
1.3.2.3 国家生存与华文教育
1.3.2.4 述评
1.3.3 新加坡华文教育相关研究
1.3.3.1 新加坡华文教育现状
1.3.3.2 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制定理念及形成与发展
1.3.3.3 述评
1.3.4 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关研究
1.3.4.1 研究现状
1.3.4.2 语言社会功能分析
1.3.4.3 述评
1.3.5 课程制定相关研究
1.3.5.1 课程本体论与关系论研究
1.3.5.2 课程制定依据研究
1.3.5.3 述评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3.1 方法论
1.4.3.2 逻辑方法
1.4.3.3 具体方法
2 新加坡华语生存现状
2.1 国家层面
2.1.1 多语言学习政策
2.1.2 华文学习优惠政策
2.1.3 对削弱母语比重的反对意见
2.2 社会层面
2.2.1 语码夹杂现象严重
2.2.2 华语使用呈衰落趋势
2.2.3 “强语弱文”现象
2.2.4 学校内部问题丛生
2.2.4.1 华文教育整体性的缺失与教师的缺乏
2.2.4.2 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2.2.4.3 华语语言学习难度较大
2.3 家庭层面
2.3.1 华人家庭华语认同感降低
2.3.2 家庭内部年龄分层明显
2.3.3 家庭影响力不足
2.4 新世纪的检讨
2.4.1 《何品报告书》的颁布
2.4.2 《何品报告书》提出的主要建议
3 2015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概况
3.1 课程理念
3.2 课程总目标
3.3 课程架构
3.4 分项目标
3.5 实施建议
3.6 小结
4 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4.1 社会发展的要求
4.1.1 面向生活,便利沟通
4.1.1.1 强调华文交流沟通特性
4.1.1.2 让华语成为生活语言
4.1.2 培养情感,成为新加坡人
4.1.2.1 共同情感的缺乏
4.1.2.2 培育核心价值观
4.1.2.3 塑造新加坡人
4.1.3 运用网络,结合科技
4.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2.1 乐学善用,提高兴趣
4.2.1.1 检讨前的准备
4.2.1.2 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提倡
4.2.1.3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4.2.2 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4.2.2.1 生生间的差异
4.2.2.2 灵活与效率的结合
4.2.2.3 多类型人才的培养
4.2.3 少教多学,培养自学能力
4.2.3.1 “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
4.2.3.2 成为善思考的自主学习者
4.3 学科内容和功能
4.3.1 华文课程的内容
4.3.1.1 识字与读写
4.3.1.2 听说能力
4.3.2 华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4.3.2.1 华文课程的性质
4.3.2.2 华文课程的定位
4.3.2.3 华文课程的功能
4.3.3 华文课程培养价值观的特殊功能
5 不平衡的天平——依据的分析
5.1 灵活性与效率性的追求
5.2 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忽视
5.3 从时间的角度探析新加坡的考量
6 结论
6.1 立足现实,提升语言教育实用性
6.2 对焦理想,培养语言教育文化性
6.3 心怀天下,关注弱势语言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38643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加坡之谜”的谜底——双语教育
1.1.2 以何种姿态迎今日之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现实意义
1.2.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语言生存相关研究
1.3.1.1 现状与原因
1.3.1.2 语言存在的理由
1.3.1.3 不同视角下各类语言的生存与发展
1.3.1.4 述评
1.3.2 华语教育相关研究
1.3.2.1 华语教育政策梳理
1.3.2.2 研究现状
1.3.2.3 国家生存与华文教育
1.3.2.4 述评
1.3.3 新加坡华文教育相关研究
1.3.3.1 新加坡华文教育现状
1.3.3.2 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制定理念及形成与发展
1.3.3.3 述评
1.3.4 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关研究
1.3.4.1 研究现状
1.3.4.2 语言社会功能分析
1.3.4.3 述评
1.3.5 课程制定相关研究
1.3.5.1 课程本体论与关系论研究
1.3.5.2 课程制定依据研究
1.3.5.3 述评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3.1 方法论
1.4.3.2 逻辑方法
1.4.3.3 具体方法
2 新加坡华语生存现状
2.1 国家层面
2.1.1 多语言学习政策
2.1.2 华文学习优惠政策
2.1.3 对削弱母语比重的反对意见
2.2 社会层面
2.2.1 语码夹杂现象严重
2.2.2 华语使用呈衰落趋势
2.2.3 “强语弱文”现象
2.2.4 学校内部问题丛生
2.2.4.1 华文教育整体性的缺失与教师的缺乏
2.2.4.2 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2.2.4.3 华语语言学习难度较大
2.3 家庭层面
2.3.1 华人家庭华语认同感降低
2.3.2 家庭内部年龄分层明显
2.3.3 家庭影响力不足
2.4 新世纪的检讨
2.4.1 《何品报告书》的颁布
2.4.2 《何品报告书》提出的主要建议
3 2015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概况
3.1 课程理念
3.2 课程总目标
3.3 课程架构
3.4 分项目标
3.5 实施建议
3.6 小结
4 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4.1 社会发展的要求
4.1.1 面向生活,便利沟通
4.1.1.1 强调华文交流沟通特性
4.1.1.2 让华语成为生活语言
4.1.2 培养情感,成为新加坡人
4.1.2.1 共同情感的缺乏
4.1.2.2 培育核心价值观
4.1.2.3 塑造新加坡人
4.1.3 运用网络,结合科技
4.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2.1 乐学善用,提高兴趣
4.2.1.1 检讨前的准备
4.2.1.2 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提倡
4.2.1.3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4.2.2 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4.2.2.1 生生间的差异
4.2.2.2 灵活与效率的结合
4.2.2.3 多类型人才的培养
4.2.3 少教多学,培养自学能力
4.2.3.1 “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
4.2.3.2 成为善思考的自主学习者
4.3 学科内容和功能
4.3.1 华文课程的内容
4.3.1.1 识字与读写
4.3.1.2 听说能力
4.3.2 华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4.3.2.1 华文课程的性质
4.3.2.2 华文课程的定位
4.3.2.3 华文课程的功能
4.3.3 华文课程培养价值观的特殊功能
5 不平衡的天平——依据的分析
5.1 灵活性与效率性的追求
5.2 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忽视
5.3 从时间的角度探析新加坡的考量
6 结论
6.1 立足现实,提升语言教育实用性
6.2 对焦理想,培养语言教育文化性
6.3 心怀天下,关注弱势语言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38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403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