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实施分类培养并形成特色和优势既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开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总结,尤其是开展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从实施重点到阶段性成果的实践总结,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 实施重点 阶段性成果
【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委托课题(项目编号:2010w04)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一、引言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分类培养上,按照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培养研究生,学术型学位侧重于学术性培养,专业学位突出职业性培养,同时学术型培养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培养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魏宪宇;;实施分类培养 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晓天;王世伟;;基于社会需求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周渝慧;黄丽琳;王腾;;电气类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年S1期
3 王建庆;阎克路;李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析[J];纺织教育;2012年01期
4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5 周益兰;刘华奇;刘浩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分析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1期
6 邹海燕;;向应用转型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2期
7 娄淑琴;高万英;;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年04期
8 林海萍;黄坚钦;斯金平;苏小菱;刘京晶;;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34期
9 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丁雪梅;甄良;宋平;;调整结构 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台晓鑫;基于CIPP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超;基于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柏超;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魏宪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海燕,李晓东;美国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教书育人;2005年32期
2 冯华国;吴传新;龚建平;李生伟;;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04期
3 赵丽,韩延明;论大学理念的嬗变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拓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杨元宵;徐爱琴;;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10期
5 刘伟士,张近君 ,蔡光先 ,赵桐先;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初步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年01期
6 明航;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江苏高教;1998年05期
7 夏欢;毛祖桓;;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互动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5期
8 周文雅;马国锋;;高校研工部部长畅谈研究生工作[J];中国研究生;2008年02期
9 姜润生;张开宁;唐月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年04期
10 王杏芬;;我国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国外资;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皮国萃;;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田学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蒋希成;谢宁;张洋;田旭升;;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文斌 通讯员 梁喜书;石油大学(北京)抗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柯昌万;高等理工科教改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新华社记者 尹鸿祝 本报记者 温红彦;我国高校合并取得阶段性成果[N];人民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5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6 尚永利;西安多措并举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
7 王福;“一对一”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N];山西科技报;2007年
8 顾荣;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N];西安日报;2008年
9 龙永筑;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10 程墨;大学生跨地市就业取消指标限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范柳俊;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曹成秀;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彭雯;广西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山林;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视角[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吴巧玲;美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芳;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牟孝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09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