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风景园林国际硕士班“地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体验式教学
发布时间:2021-10-14 21:42
"地形设计"是北京林业大学"一带一路"风景园林国际硕士班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留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为其他专项设计课程奠定基础。针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留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媒介单一、课时有限等问题,基于体验式教学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在基础知识认知阶段,通过实景照片、数字模型等情境体验帮助留学生加深对相关地形概念的理解;在设计实践分析阶段,通过室内案例、室外实践体验的方式促进留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辨别能力;在课程作业实操阶段,通过操作体验的方式引导留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空间设计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留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效率、对户外空间的感知与理解力以及课程作业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19,37(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知通过
,分辨谷、脊等典型地形模式,掌握二维平面等高线与三维空间实体的转化关系,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笔者在讲解坡度这一基础概念时,传统的描述式讲解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抽象坡度的实际空间效果,尤其是面对有着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仅用文字描述讲解是很难让留学生理解这一基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使用一系列坡度景观照片,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展示,使留学生直观理解坡度概念以及不同坡度所形成的空间感受。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见图3。图3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同时,笔者在空间认知层面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型构建软件,使地形以可视化、即视化的形式展现。如在辨别“谷”与“脊”两类典型地形时,笔者首先展示、讲解地形与其典型的等高线平面,引导留学生自发地进行空间联想;其次,运用Sketchup、Rhinoceros等模型构建软件,实现地形的可视化,使留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对空间进行体验;最后依托Grasshopper软件,将“平面等高线-空间数字模型”的即时联动变化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化进行双向对比,使留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知。“谷”“脊”及复杂地形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化的图例见图4。2.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地形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留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认知能力,进而实现从感受“认知空间”向创造“设计空间”的转化。借助优秀的设计实践案例,可以让留学生在体验地形空间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空间辨别能力。教师在
林辰松等:“一带一路”风景园林国际硕士班“地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体验式教学本刊网址:http://manu27.magtech.com.cn/Jweb_jy/CN/volumn/current.shtml图2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风景园林国际硕士班“地形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为设计实践分析板块的介质,让学生亲身感知、体会优秀的空间设计。最后,借助操作体验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业实操过程中熟练运用地形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升对空间的认知能力。1.基础理论认知理论知识是一切设计实践的基础,其涵盖了基本概念、设计原理、相关规范以及前人经验等,是保证设计实践正确、规范、高效、安全的前提。“地形设计”课程要求留学生理解高程点、等高线、坡度等基本概念,分辨谷、脊等典型地形模式,掌握二维平面等高线与三维空间实体的转化关系,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笔者在讲解坡度这一基础概念时,传统的描述式讲解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抽象坡度的实际空间效果,尤其是面对有着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仅用文字描述讲解是很难让留学生理解这一基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使用一系列坡度景观照片,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展示,使留学生直观理解坡度概念以及不同坡度所形成的空间感受。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见图3。图3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同时,笔者在空间认知层面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型构建软件,使地形以可视化、即视化的形式展现。如在辨别“谷”
本文编号:3436861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19,37(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知通过
,分辨谷、脊等典型地形模式,掌握二维平面等高线与三维空间实体的转化关系,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笔者在讲解坡度这一基础概念时,传统的描述式讲解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抽象坡度的实际空间效果,尤其是面对有着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仅用文字描述讲解是很难让留学生理解这一基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使用一系列坡度景观照片,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展示,使留学生直观理解坡度概念以及不同坡度所形成的空间感受。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见图3。图3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同时,笔者在空间认知层面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型构建软件,使地形以可视化、即视化的形式展现。如在辨别“谷”与“脊”两类典型地形时,笔者首先展示、讲解地形与其典型的等高线平面,引导留学生自发地进行空间联想;其次,运用Sketchup、Rhinoceros等模型构建软件,实现地形的可视化,使留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对空间进行体验;最后依托Grasshopper软件,将“平面等高线-空间数字模型”的即时联动变化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化进行双向对比,使留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知。“谷”“脊”及复杂地形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化的图例见图4。2.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地形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留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认知能力,进而实现从感受“认知空间”向创造“设计空间”的转化。借助优秀的设计实践案例,可以让留学生在体验地形空间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空间辨别能力。教师在
林辰松等:“一带一路”风景园林国际硕士班“地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体验式教学本刊网址:http://manu27.magtech.com.cn/Jweb_jy/CN/volumn/current.shtml图2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风景园林国际硕士班“地形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为设计实践分析板块的介质,让学生亲身感知、体会优秀的空间设计。最后,借助操作体验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业实操过程中熟练运用地形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升对空间的认知能力。1.基础理论认知理论知识是一切设计实践的基础,其涵盖了基本概念、设计原理、相关规范以及前人经验等,是保证设计实践正确、规范、高效、安全的前提。“地形设计”课程要求留学生理解高程点、等高线、坡度等基本概念,分辨谷、脊等典型地形模式,掌握二维平面等高线与三维空间实体的转化关系,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笔者在讲解坡度这一基础概念时,传统的描述式讲解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抽象坡度的实际空间效果,尤其是面对有着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仅用文字描述讲解是很难让留学生理解这一基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使用一系列坡度景观照片,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展示,使留学生直观理解坡度概念以及不同坡度所形成的空间感受。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见图3。图3不同坡度的景观照片同时,笔者在空间认知层面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型构建软件,使地形以可视化、即视化的形式展现。如在辨别“谷”
本文编号:343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43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