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的探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11-03 10:51
研究生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复杂多样。将协同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发展这一具体领域,通过发挥各主体联合优势,建立组织之间的多种协同形式,进行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丰富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对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中目标达成、培养主体、运行机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结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验证了协同育人机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依托特色运作的协同培养创新模式,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
【文章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40(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
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本学科共有校内研究生导师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为适应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导师新的遴选办法和考核标准实施后,2016年和2018年导师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44.8%和28.6%,师生比也从2015年10∶1降至2018年6∶1,中青年指导教师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比分别为70.4%和65%,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占比为88.9%,校内导师结构得到改善,师资力量逐步加强。导师的结构如图2所示。图2导师结构为进一步优化导师结构,加强协同指导质量,近3年,学院通过遴选和聘用等多种途径选聘校外导师40余名,其中包括行业、企业和研究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目前,校内外导师数量基本持平,校内外导师以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建和联合科技攻关实际技术难题为抓手,全面考虑各层次不同类型研究所的培养标准和要求,发挥不同主体导师的智慧和能量,优势互补,联合指导,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科学研究等培养环节,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优化研究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2.2.3搭建广泛而又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3-16]。学院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胡杨人才”暑期夏令营、学术论坛、科研创新实践竞赛为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如2012年成功举办了矿业安全博士生学术论坛、2018年成功承办了世界矿山通风大会,从2015年开始?
第3期刘黎:基于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图32009—201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图42009—2018年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3.2研究生获奖及国际交流随着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逐年提高,国际化交流和培养取得了较快发展。近2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共19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1人,获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25人获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发表国内核心及以上论文242篇,SCI,EI检索93篇,2名博士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资助20名研究生赴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波兰克拉科夫AGH理工大学等交流学习。3.3存在问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多方参与,但目前培养对象和培养责任主体的地位弱化或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资源共享不足,跨学科发展面临着人事、资源共享和文化意识壁垒;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质量预期与评价存在明显差异,少数兼职导师存在精力投入不够,合作沟通机制不畅、高层次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在当今研究生教育不断变革的形势下,研究生协同培养这一特点将会被赋予更宽广的内涵和外延。4持续提升计划及措施保障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省部共建深度推进”为契机,依托学科和学院的历史优势和区域优势以及在煤炭安全生产工程领域良好的研究与工程背景优势,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创造条件,统筹规划,促进学科队伍建设,加快平台建设,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特色运作模式,打造开放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全科学学及其应用探讨[J]. 傅贵. 安全. 2019(02)
[2]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J]. 吴超. 安全. 2019(01)
[3]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 黄建洪,张洋阳.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06)
[4]新兴发展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究——以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为例[J]. 邬江兴,邹宏,陆杰青.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4)
[5]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建设[J]. 林凌敏.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12)
[6]矿业与安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J]. 黄庆享,刘黎,姚海燕.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04)
[7]协同创新环境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 盛明科,邵梦洁.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01)
[8]人的因素、安全应急意识能力与安全[J]. 田水承.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5(04)
[9]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优化[J]. 孙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02)
[10]再论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J]. 孙华山,吴超,刘潜,吴宗之,杨书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10)
博士论文
[1]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73553
【文章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40(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
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本学科共有校内研究生导师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为适应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导师新的遴选办法和考核标准实施后,2016年和2018年导师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44.8%和28.6%,师生比也从2015年10∶1降至2018年6∶1,中青年指导教师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比分别为70.4%和65%,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占比为88.9%,校内导师结构得到改善,师资力量逐步加强。导师的结构如图2所示。图2导师结构为进一步优化导师结构,加强协同指导质量,近3年,学院通过遴选和聘用等多种途径选聘校外导师40余名,其中包括行业、企业和研究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目前,校内外导师数量基本持平,校内外导师以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建和联合科技攻关实际技术难题为抓手,全面考虑各层次不同类型研究所的培养标准和要求,发挥不同主体导师的智慧和能量,优势互补,联合指导,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科学研究等培养环节,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优化研究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2.2.3搭建广泛而又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3-16]。学院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胡杨人才”暑期夏令营、学术论坛、科研创新实践竞赛为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如2012年成功举办了矿业安全博士生学术论坛、2018年成功承办了世界矿山通风大会,从2015年开始?
第3期刘黎:基于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的探究与实践图32009—201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图42009—2018年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3.2研究生获奖及国际交流随着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逐年提高,国际化交流和培养取得了较快发展。近2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共19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1人,获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25人获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发表国内核心及以上论文242篇,SCI,EI检索93篇,2名博士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资助20名研究生赴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波兰克拉科夫AGH理工大学等交流学习。3.3存在问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多方参与,但目前培养对象和培养责任主体的地位弱化或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资源共享不足,跨学科发展面临着人事、资源共享和文化意识壁垒;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质量预期与评价存在明显差异,少数兼职导师存在精力投入不够,合作沟通机制不畅、高层次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在当今研究生教育不断变革的形势下,研究生协同培养这一特点将会被赋予更宽广的内涵和外延。4持续提升计划及措施保障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省部共建深度推进”为契机,依托学科和学院的历史优势和区域优势以及在煤炭安全生产工程领域良好的研究与工程背景优势,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创造条件,统筹规划,促进学科队伍建设,加快平台建设,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特色运作模式,打造开放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全科学学及其应用探讨[J]. 傅贵. 安全. 2019(02)
[2]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J]. 吴超. 安全. 2019(01)
[3]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 黄建洪,张洋阳.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06)
[4]新兴发展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究——以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为例[J]. 邬江兴,邹宏,陆杰青.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4)
[5]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建设[J]. 林凌敏.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12)
[6]矿业与安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J]. 黄庆享,刘黎,姚海燕.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04)
[7]协同创新环境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 盛明科,邵梦洁.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01)
[8]人的因素、安全应急意识能力与安全[J]. 田水承.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5(04)
[9]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优化[J]. 孙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02)
[10]再论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J]. 孙华山,吴超,刘潜,吴宗之,杨书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10)
博士论文
[1]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7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47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