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13:19

  本文关键词: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198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间,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发展的高峰期。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被社会公认为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然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以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有足够含金量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为前提的,如果仅仅着眼于规模和数量,没有培养质量作保证,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育的社会信用大跌,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和最终目标。 目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等,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具有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等。面对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起学术型与专业型互补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这方面着手,确保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都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主要经历了借鉴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美国独特的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兴起和确立及协同式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第二部分,论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自1912年初创时期学习日本和德国模式的阶段到兼容美国和德国培养模式的发展阶段、转向苏联模式的变革发展阶段、再到“文化大革命”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独立探索阶段及到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阶段。第三部分,通过对培养模式的三个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的中美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从宏观上,而且从微观上都有比较合理的地方,很值得借鉴。第四部分,通过对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前言9-17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0-12
  • 三、文献综述12-13
  • 四、概念界定13-16
  • 五、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17-28
  • 第一节 借鉴德国的研究型培养模式阶段(19 世纪中期~19 世纪末)18-20
  • 一、美国早期大学的研究生培养18-19
  • 二、研究型培养模式19-20
  • 第二节 美国独特的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兴起和确立(19 世纪末~二战前)20-24
  • 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20-22
  • 二、专业化培养模式22-24
  • 第三节 协同式培养模式的产生及发展(二战后~)24-28
  • 一、大学——工业联合体的出现24-25
  • 二、协同式培养模式25-28
  •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28-38
  • 第一节 初创时期学习日本和德国模式的阶段(1912~1927 年)29-30
  • 一、借鉴日本学制的新学制29
  • 二、学习日本和德国的培养模式29-30
  • 第二节 兼容美国和德国培养模式的发展阶段(1928~1948 年)30-32
  • 一、北京大学研究所的筹建30-31
  • 二、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成立31-32
  • 第三节 转向苏联模式的变革发展阶段(1949~1958 年)32-33
  • 一、《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32
  • 二、学习苏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32-33
  • 第四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独立探索阶段(1959~1966 年)33-35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33-34
  • 二、《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34-35
  • 第五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阶段(1978 年~)35-38
  • 一、专业学位的发展36-37
  • 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37
  • 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 年)》37-38
  • 第三章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38-60
  • 第一节 培养目标比较38-39
  • 一、美国研究生培养目标38-39
  •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39
  • 第二节 培养方式比较39-52
  • 一、培养年限40-41
  • 二、课程与教学41-45
  • 三、导师制45-47
  • 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47-52
  • 第三节 质量评价比较52-57
  • 一、课程考核52-55
  • 二、学位论文质量评定55-57
  • 第四节 结论57-60
  • 第四章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60-72
  • 第一节 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60-61
  • 一、培养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60-61
  • 二、培养目标的改革措施61
  • 第二节 制订弹性的研究生培养年限61-64
  • 一、培养年限的争论62-63
  • 二、培养年限的改革措施63-64
  •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64-66
  • 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64
  •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64-65
  •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经验65-66
  • 第四节 改革导师制,逐步实现个人与集体培养的结合66-67
  •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选聘制度66
  • 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完善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导师制66-67
  • 三、实行跨学科交叉联合导师指导小组培养研究生的模式67
  • 第五节 加强科研和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比重67-69
  • 一、建立研究生科研组织68
  • 二、建立研究生专项课题68
  • 三、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化,创造条件加强交流68-69
  •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和论文中的实验内容69
  • 第六节 建立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加强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69-72
  • 一、建立博士资格考试制度69-70
  • 二、打破零淘汰率70
  •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70-72
  • 结束语72-73
  • 注释73-74
  • 参考文献74-7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7-78
  • 致谢7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紫聪;罗文华;刘德武;吴珍芳;;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2期

2 邢丽贞;张兆海;;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1期

3 李宁;;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新翔;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文芳;基于项目管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张圆圆;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胡雪洁;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现状调查[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423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