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文科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文科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是文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之一。目前,高校文科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的实践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累积,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历史发展惯性的制约,也有现实操作实施的不科学、不完善的困扰。改变这种现状,完善文科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需要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贯彻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扩大合作范围,着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层次文科研究生;着力摆脱学术型培养模式的惯性促进高校文科专业学位的建设;在教育资金投入、导师队伍建设、法规政策指导、制度机制保障等方面逐步予以发展完善。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高教所;
【关键词】: 文科研究生 合作育人 培养模式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172万名,其中文科在校研究生67.5万名[1]26-27(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是1996年文科在校研究生人数的约16倍,文科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在校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由约20%增长到约39%[2],文科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孙士柱;邵通;金起文;;构建社科成果快速转化的促进机制[J];经济导刊;2011年03期
3 王建梁;魏体丽;覃丽君;;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8期
4 胡冬雪;陈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光平;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沈华;;博士培养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3 陈洪捷;;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与范式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4 彭安臣;;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0年12期
5 陶华敏;杨力斌;徐振海;李永祯;;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4期
6 陆世宏;崔晓麟;;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安德智,张秀坤;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介——历史进程、特点及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王嘉毅;陈富;;硕士生课程设置及实施中存在问题探析——以甘肃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4期
9 谢晓如;杨晓密;吴媛媛;赵龙;;中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分配制度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12期
10 常慕佳;李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研究——基于某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丽;;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视角下的区域科技馆能力评价研究[A];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胡梦琼;我国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学龙;全国首届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明;我国农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霞;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赵娟娟;我国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晓凌;我国学位授权制度的现状及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玲;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架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龙栋炜;中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政策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汪沛雯;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胡炜;张瑞;;中国产学研生态的现状与未来[J];创新科技;2007年04期
3 郭凤兰,王晓凤,周庞;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中的利益分配模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骆大伟;;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J];今日科苑;2009年24期
5 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11期
6 张薇;董瑜;赵亚娟;朱相丽;袁建霞;邢颖;;产学研结合的国际比较[J];科学观察;2008年02期
7 李维桢;王锦生;;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现状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年01期
8 段瑞春;;产学研合作创新:机遇与挑战(中)[J];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04期
9 段瑞春;;《产学研合作促进法》框架草案与立法建议研究报告[J];中国科技产业;2009年12期
10 罗玉中;完善我国科技法律制度的战略思考[J];科技与法律;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刘莉;[N];科技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兆友;推进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3期
2 杨成平;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8期
3 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8期
4 张红霞;;漫谈读书——给一位理科出身的文科研究生的回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1期
5 栾述文;王晓军;;论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杨国辉;李瑞嘉;;论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式实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6期
7 杨长福;刘志慧;甘辉;;如何提高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9期
8 瞿伟;冯二占;李芸;;文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06期
9 王振华;;文科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基础和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21期
10 文胜利;董会泽;;文科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十个关键词[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纪生;;“零发表”照获硕士学位:基于学理视角的思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宁;辩证思考文科研究生教育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王晓杰;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点 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许雨欣;中资银行扎堆校园 高校抬高师资门槛[N];人才市场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徐敏;“外企热”降温:仅15.7%选择[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静;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李生琦;文科研究生职业期望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与对策[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子涵;中国文科研究生教育私人投入的成本收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5 王志专;师生互动对文科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52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