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解析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7-07-06 11:06

  本文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解析与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博洛尼亚进程 德国 体育学科 硕士研究生 培养特征


【摘要】:德国兼具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双重身份,其单列体育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理念与我国颇为类似。为进一步拓宽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选取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体育学科评估排名前10名高校为研究对象,坚持一手资料收集,运用文献分析、数理统计、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学院定位与学位设置、招生制度与研究方向设置、授课方式与考试形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等5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各高校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征。结合我国当前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从4个方面阐述了对我国的启示:1)打造学校自身特色,追求差异化培养方向;2)构建能力本位下的课程体系;3)注重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的契合;4)丰富授课与考试形式,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贵阳学院;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 德国 体育学科 硕士研究生 培养特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TY023)
【分类号】:G807.4;G643
【正文快照】: 投稿日期:2015-03-30在“洪堡理念”的指引和规训下,德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生院及人才培养体系[1]。自19世纪20年代各大学开始建立体育系部和科研院所以来,依靠特有的“师徒制”传统培养模式,德国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体育科研人才。虽然此后的德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芳;“教”是为了“不教”——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创造性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王梅;魏敏敏;;甄别卓越——德国CHE卓越排名评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3 李佳孝;周美林;;提高研究生讨论课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青;;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生科研状况的研究述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吉日格勒;;体育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途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房淑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李凯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现状综述[J];教育与考试;2013年04期

6 余春莲;黄文英;简裕;刘杨;肖晓玲;徐春玲;;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交互式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年09期

7 郭峰;;基于校企合作框架的学分银行制度设计[J];继续教育;2014年02期

8 刘婉姿;郭丽君;;“生态课堂”理念下研究生讨论课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4年05期

9 潘桂芝;马怡冰;王淼;;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5年01期

10 郭峰;;课程模块化设计探究——基于校企合作框架的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建春;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课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石朋朋;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园园;现代教学理论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亚青;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邹剑锐;江苏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岳增彦;对我国48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曾诚;江西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盼盼;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宋健飞;孙瑜;;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朱玉梅;;罗马尼亚EAP教学讨论课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白福臣;尹萌;;“习明纳”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运用[J];金融经济;2008年16期

5 孟万金;研究生选拔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江苏高教;2001年03期

6 肖娟群;;德国CHE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7 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8 林晓青;;大学排名方法的局限与改进[J];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9 贺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与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吴雪萍;张科丽;;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冰;东北三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2 汪琼;中美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3 李俊霞;我国排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就业现状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满生;;博洛尼亚进程:中国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5期

2 ;葡萄牙与“博洛尼亚进程”[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8期

3 于尔根·施瑞尔;赵雅晶;;“博洛尼亚进程”:新欧洲的“神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4 雷炜;方永平;胡维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06期

5 王晓琼;;美、澳、加三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6 赵叶珠;胡世君;;博洛尼亚进程对学生流动的影响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8年06期

7 马晓洁;李盛兵;;博洛尼亚进程中的芬兰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佛朝晖;;博洛尼亚进程中意大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9 麦可·辛;张玲;;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毕业声明”——降低高校毕业生流动信息障碍[J];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03期

10 王书武;;博洛尼亚进程对俄罗斯参与全球化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璐 编译;“博洛尼亚进程”十年风雨不断[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博洛尼亚进程”在德国10年看利弊[N];光明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唐景莉 沈祖芸 杨晨光;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知识社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高校教育创新 国外专家来支招[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赵嘉政;斯洛文尼亚高教改革很费劲[N];光明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仇方迎 赵凤华;巴黎高科:我们怎样培养工程师[N];科技日报;2006年

7 沈祖芸 唐景莉 杨晨光;在学生交流中产生创新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处 李旭东邋孙玲;瑞典高等教育改革关注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亚欧教育部长会议代表团成员 周满生;亚欧对话寻求高等教育共同前景[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静;“博洛尼亚进程”新进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仇妍;“博洛尼亚进程”及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尚海漫;博洛尼亚进程中芬兰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传春;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隋萌萌;“博洛尼亚进程”研究及其启示[D];吉林大学;2014年

6 王惠芝;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乌克兰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萌;高等教育全球化视角下的博洛尼亚进程:分析与借鉴[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董舒文;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金如意;博洛尼亚进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52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