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06:35

  本文关键词:多元化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元化视角 运动人体科学 高校 研究生教育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停留在单一平面化的培养模式上,从总体上来看,仍是一种本科培养模式的延续。本研究在多元化视角下,探求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而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学形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指导方式等多个要素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 研究意义: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有利于深化对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理解;有利于明确对该专业人才目标的分类与定位;有利于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型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制度化、规范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研究生,,提高就业率。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四种研究法进项研究,一是文献资料法。二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向有关专家访问咨询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三是模式研究法:选取指标原型、分析构成要素、概括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给出简要表达。四是综合分析法:在多元化视角下,从社会经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三个层面,综合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成因,形成清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并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可行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结果:多元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定位意义重大,首先学校定位要准确,按照各高校不同的培养任务确定分层结构,可将高校大致划分为六种类型,按照研究生培养的“类”和“型”进行分层定位,可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种类型;其次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来培养,以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结论: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有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招生模式、多元化课程教学、多元化科研实践、多元化指导方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项目化培养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科研团队培养模式、校队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关键词】:多元化视角 运动人体科学 高校 研究生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3;G80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8
  • 1 前言8-11
  • 1.1 研究背景8
  • 1.2 问题的提出8-10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2 文献综述11-15
  • 2.1 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1-12
  • 2.2 基本概念的界定12-15
  • 2.2.1 多元化12-13
  • 2.2.2 研究生培养模式13-14
  • 2.2.3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14-15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办法15-17
  • 3.1 研究对象15
  • 3.2 研究方法15-16
  • 3.2.1 文献资料法15
  • 3.2.2 问卷调查法15-16
  • 3.2.3 模式研究法16
  • 3.2.4 综合分析法16
  • 3.3 研究思路16-17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7-34
  • 4.1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定位17-20
  • 4.1.1 高校研究生教育定位的意义17-18
  • 4.1.2 高校研究生教育定位的标准18-20
  • 4.2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20-23
  • 4.2.1 不同培养目标比较20-21
  • 4.2.2 不同培养过程比较21-22
  • 4.2.3 质量评价比较22
  • 4.2.4 小结22-23
  • 4.3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初探23-34
  • 4.3.1 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23-25
  • 4.3.2 多元化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25-29
  • 4.3.3 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目标29-30
  • 4.3.4 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30-32
  • 4.3.5 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定位32-33
  • 4.3.6 实践效果及推广意义33-34
  • 5 结论与建议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38
  • 附件38-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红,黄玉山,邓树勋,曾凡;运动人体科学网络课程的设计[J];体育科学;2001年02期

2 李香华,史湘平,周亮;运动人体科学模块化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3 黄山,赵先卿,章笑来,杨继星;对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改革的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4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荣湘江,尤桂杰;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佩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开拓奋进中的运动人体科学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乔媛媛;王晓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前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光明;曹钧;;近十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发展概述[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孔彦;王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邸力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策略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教法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姚鸿恩;;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齐家玉;刘瑞峰;夏云建;;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措施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日辉;张肃;吴翊馨;于洋;赵平;郭峰;张新安;高海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理科学》系列实验课分类指导改革教学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电生理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徐玉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重塑与整合[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陆爱云;;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与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刘哲;张大超;;2000~2010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状况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9 张路萍;宋相川;;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日辉;;体育院校生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赵雪;运动人体学人才为何择业难[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先永;产学研联盟呼之欲出[N];中国体育报;2009年

3 孙庆 王宏伟;服务2005 助推2008[N];新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士松;运动人体科学网站建设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0年

2 金佳;PowerLab LabTutor系统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艳霞;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沙宪锋;多元化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744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44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3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