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整合——以“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课程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04 04:24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整合——以“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课程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天体物理 研究生课程 信息技术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研究生课程整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设置,并以该校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学与实践等方面的整合.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
【关键词】天体物理 研究生课程 信息技术
【分类号】:G643;P152-4
【正文快照】: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对于本科学习的深化,也为研究生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关于国内天体物理学科,仅少数几个学校有天文系本科专业,许多天体物理研究者来自物理相关专业,有许多物理系也同时开展着研究生阶段的天体物理研究与教学.教学中,注重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高潮,郑小平,赵永恒;信息技术与天文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WebQuest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陟云;李小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罗礼进;仲崇贵;方靖淮;;量子力学WebQuest教学模式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斯钦必力格;;谈基于信息技术的美术课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5 蒋永平;徐杜;徐晶;蒋姣丽;黄凤爱;;以构建综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育人环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6 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⑩——深入浩瀚的星空(下)[J];大学物理;2009年10期

7 张庆丰;;高职院校《Java Web动态网站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0年12期

8 汪朝阳;肖信;罗静霞;;基于网络的拓展性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史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6年06期

9 汪朝阳;肖信;罗静霞;;《化学史》课程Webquest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化工;2006年02期

10 赵惜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昌印;黑洞系统的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与准周期振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怀珍;Blazar天体的光变及能谱分布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许云;活动星系核宽线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4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5 吕连忠;类星体多谱勒红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6 周博颜;活动星系核的喷流进动[D];厦门大学;2007年

7 叶永春;类星体和微类星体统一模型及其天体物理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洋;黑洞系统中喷流和吸积的耦合[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甘朝明;磁化吸积盘:致密天体高能辐射及喷流的中心发动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谢照华;耀变体的吸积盘与喷流关联及粘滞系数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红丽;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9年

2 张健;WebQuest教学模式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素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井卫;BL Lac天体0735+178喷流轨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陈志福;SDSS类星体谱线的测量及其应用[D];广州大学;2011年

6 韩健;Webquest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xO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韩旭辉;活动星系核光学FeⅡ发射线强度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迪福;赛弗特1型星系NGC 4151的光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9 程丽红;天体物理吸积盘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巢梨花;活动星系核中黑洞与核球质量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 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4 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7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9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10 李新蓉;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南师范大学“天体物理”学科简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侯金良;中国天体物理暑期讲习班:河外星系天文学(2004年4月5~15日,上海)[J];天文学进展;2004年02期

3 王涛;;非广延统计及其在暗物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陈洁;包曙东;张洪起;;磁螺度以及在太阳物理上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郭冰;李志宏;柳卫平;白希祥;连刚;颜胜权;王宝祥;苏俊;王友宝;曾晟;舒能川;陈永寿;;利用镜像核转移反应研究短寿命不稳定核(p,γ)反应[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6 赵君亮;;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J];物理;2007年11期

7 王洪光;陈万海;刘怡;苏成悦;;脉冲星旋转磁偶极场的线偏振位置角曲线(英文)[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国家天文台-西藏大学联合天体物理中心简介[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郭祺伟;电视摄象管的新应用[J];自然杂志;1981年01期

10 ;陌生的太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占魁;;天体物理中原子辐射常数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施建荣;;基于精确原子、分子数据的天体物理[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志宏;柳卫平;白希祥;郭冰;连钢;颜胜权;王宝祥;曾晟;陆昀;苏俊;陈永寿;吴开谡;舒能川;;~8Li(d,p)~9Li反应及~8Li(n,γ)~9Li天体物理反应率[A];2005年全国核反应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星系与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建民;;Blazars中的对产生过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6 陈建生;杨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项目介绍[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卢炬甫;;序[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戴长江;叶子飘;何会林;盛祥东;;DAMA实验的近期结果[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专家简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10 卢炬甫;;天体物理中的吸积盘[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任立春;中外物理学家探讨“暗宇宙”[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毛黎;宇宙射电噪声强度是预期的6倍[N];科技日报;2009年

3 新华;科学家证实黑洞真的是“洞”[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星辰 编译;黑洞果真是“洞”[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孟军;科学家加深了"不可见宇宙"的了解[N];科技日报;2003年

6 张亮;钱德拉望远镜揭开月球X射线谜团[N];科技日报;2003年

7 记者潘治;黑洞真是“洞”[N];人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 张咏晴;宇宙暗物质是“温暖”的[N];文汇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童岱;陆烨:探测中等质量黑洞[N];北京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张梦然;发现黑洞可控制自身生长节奏[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莉萍;引力透镜、CFHTLS宇宙剪切巡天及盘状星系的角动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革英;贫金属星快中子俘获元素丰度分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子忠;贫金属星整体元素丰度分布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莹莹;IMBH的演化和mini-QSO对再电离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张云鹏;贫金属星元素丰度主要r-与弱r-过程比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磊;粘滞效应对宇宙演化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少航;广义相对论的应用:黑洞的霍金辐射与GPS导航[D];南昌大学;2011年

8 贺亮;黑洞自转与吸积盘内边缘半径的关联[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徐婧;对CFHTLS深度巡天第六次释放数据的宇宙剪切测量[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茜;太阳附近恒星Si元素丰度的非局部热动平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9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89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6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