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4:14

  本文关键词:体育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院校 在读研究生 辅导员 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摘要】: 辅导员制度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辅导员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出现了辅导员紧缺的情况,在体育高等院校也是如此。研究生是高等学校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由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是缓解辅导员数量紧缺的很好方式,可以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本,有的高校正在尝试着由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但在体育高等院校,由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例子并不多见,也没有成型的体系。本文就重点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对体育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为体育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建议。 本文的分析研究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回顾了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体育高等院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情况,发现辅导员制度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分析,对辅导员制度有了整体性把握。之后分析了需要扩大辅导员数量的实际情况,及体育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可行性。最后构建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管理模式。 主要结论和建议为: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大,辅导员数量需要相应增加;研究生作为高等学校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使用率较低,从国家相关政策、在读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的优点,以及现实例子来看,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都是可行的;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管理应从辅导员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留用、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评价与调整五个方面进行。在对辅导员的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是核心,需要学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循序渐进地对辅导员的人事结构进行调整,最终使辅导员队伍由专职辅导员和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构成,分别重点承担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
【关键词】:体育院校 在读研究生 辅导员 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3;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1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2 文献综述11-20
  • 2.1 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12-15
  • 2.2 体育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15-17
  • 2.3 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方面的研究17-20
  • 3 研究方法20-21
  • 3.1 文献资料法20
  • 3.2 专家访谈法20
  • 3.3 对比分析法20
  • 3.4 逻辑分析法20-21
  • 4 分析与讨论21-47
  • 4.1 理论基础21-22
  • 4.2 辅导员制度分析22-32
  • 4.2.1 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22-28
  • 4.2.2 体育高等院校辅导员制度情况介绍28-29
  • 4.2.3 辅导员工作分析29-31
  • 4.2.4 体育高等院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31-32
  • 4.3 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需求分析32-34
  • 4.3.1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需求的总体分析32-33
  • 4.3.2 体育高等院校辅导员需求情况分析33-34
  • 4.4 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可行性分析34-39
  • 4.4.1 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政策依据35-36
  • 4.4.2 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优点分析36-38
  • 4.4.3 建立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制度的实例38-39
  • 4.5 体育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管理模式构建39-47
  • 4.5.1 辅导员人力资源规划39-41
  • 4.5.2 辅导员人力资源获取41-43
  • 4.5.3 辅导员人力资源留用43-44
  • 4.5.4 辅导员人力资源发展44-45
  • 4.5.5 辅导员人力资源评价与调整45-47
  • 5 结论与建议47-49
  • 5.1 结论47-48
  • 5.2 建议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3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松;;关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语文教学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

2 陈璐;;体育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6期

3 刘义飞;;马克思人性观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5期

4 李亚萌;;体育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必要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5 孔祥平;;体育类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探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吉珍;;体育院校教师专业化特殊性的思考[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年05期

7 卢石;杨海燕;杨红英;王会寨;余文雯;宁真实;;体育院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孙文君;;谈体育院校乒乓球普修课的改革[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9 李学荣;;体育院校参与指导社区体育的探讨[J];华章;2011年13期

10 孙启成;牟朝霞;蔡阳;高山桂;;体育英语专业在体育院校开设的初步操作[J];四川体育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佟海青;汪蕾;李依璇;;体育院校中年知识分子运动方式与身体成分的调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余学锋;李勇勤;石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雷厉;汪蕾;朱晓兰;杨丹;;体育院校术科非术科教职工体质特征比较及与运动习惯的相关分析[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丽丽;王兴;;基于为竞技体育服务的体育院校三维课程体系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罗跃新;;体育院校开设体育影像课教学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丁保玉;郑健;解乒乒;李英杰;;STS教育——体育院校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宋学岷;高娟娟;;体育院校户外运动类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权德庆;;对构建我国体育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陈立军;王兴;;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徐长生;;体育院校新闻摄影教学改革探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丽邋姜劲晖;研讨后奥运体育院校发展思路[N];中国体育报;2008年

2 邹丽;体育院校研讨后奥运时代发展思路[N];中国体育报;2008年

3 记者 司文 实习生 梁乐;83所体育院校单独招生[N];西安日报;2009年

4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 李鸿江;开拓进取,,促体育院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王华;广州体育学院探讨教学改革[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陈光明 王炳坤;“未婚爸爸”[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曹_g;体育考生专业素质令人忧[N];中国体育报;2006年

8 曹_g 史维力;罗超毅:有可能,但机会不大[N];中国体育报;2006年

9 朱红升;总部体工队依托体育院校培育人才[N];人民武警;2008年

10 记者 孟向东邋通讯员 董庆;郑大体院昨庆五十华诞[N];河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我国体育院校术科教师群体素质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王港;我国体育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温宇红;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与组织方略[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尹从刚;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冯鑫;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演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朱昆;体育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明宇;组织知识共享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胜军;体育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吴秀荣;体育院校与社会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舞)课程资源共享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4 吴燕;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5 郭丹;计算机音乐在体育院校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富军;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7 何祉源;探究式教学在乒乓球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8 倪云格;对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罗才良;新疆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玲玲;现阶段我国体育院校定位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87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87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