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第一职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关键词:试论美国第一职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第一职业学位(First Professional Degree)是美国在医学、法律、神学等三大领域授予的一种特殊的职业性学位,是美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它以社会需求导向、行业发展导向、专业素养导向为其独特的培养理念,其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通过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实践性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严格的监控制度对其培养进行监督,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较高素养的高级从业者的同时,又保证了美国特定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规范和支持行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关键词】: 美国 第一职业学位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2012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12JGXM-ZD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无不从国家战略高度,把人才培养作为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某种目标规格要求,通过教学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相对稳定的范式,规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文娟;;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黄宝印;陈艳艳;;美国第一职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及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啸;储常连;;科学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黄宝印;陈艳艳;;学位内涵与功能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程岘;尹作姣;陈卫民;;中美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4 卢勃;杜燕锋;高佳佳;;美国第一职业学位的发展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5 李彦斌;宋晓华;;面向行业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创新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4期
6 高桂娟;;打造与职业准入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08期
7 蔡建华;周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4期
8 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郑继超;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慧;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3 田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4 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秀勤;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宗元;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永东;叶玉嘉;;美国第一职业学位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7期
2 张炜;刘延松;;对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永东;叶玉嘉;;美国第一职业学位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7期
2 贾玉云;;中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比较分析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秦彩萍;苏春辉;王娟;罗青兰;吕珊珊;;美日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谢芳;陈小蓉;;对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6年06期
5 刘艳春;刘春;王洪斌;;美国和加拿大学徒制比较及对我国工学结合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19期
6 伍红林;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11期
7 施红;;高职院校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8 万剑;;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1年10期
9 黄艳;温力;任南;;高职院艺术类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1年69期
10 朱继洲;;面向21世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明;邵秀英;;21世纪地方高师院校地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孙文平;;工学结合 产教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边喜龙;谷峡;黄跃华;;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张泮洲;;论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兼论如何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5 王华;;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蒋培余;袁义厘;王燕红;李新乐;邵华;;独立学院护理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荣日;刘晓莉;刘东升;;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9 刘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毓秋;;应用型心理测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柴葳;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李严;昆明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N];昆明日报;2009年
3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4 记者 郑伟庭 通讯员 粤学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N];广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 王永霞;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N];酒泉日报;2010年
6 董伟;企业万名员工研发人才不足3人[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赵芮;不拘一格育人才[N];浙江日报;2010年
8 江西农业大学 易文龙 王映龙;市场呼唤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妤 通讯员 李世清 王晓东;弘扬手脑并用职业教育理念 创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韩晖;“十二五”期间—— 我市培养技能人才至少35万[N];常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3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雪峰;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冷战后美国传播霸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健;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房建国;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李恒阳;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青政;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庚;XA动漫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董娟;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慧;“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刘春堂;XX移动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2011年
10 顾金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34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3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