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先关注,是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大趋势。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方兴未艾,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但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十分匮乏。高层次人力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本文首先在借鉴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并分析了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内外经济、政策背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其后,本文通过查阅、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探讨了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高层次人力资源严重匮乏,老化断代,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奇缺,且流失严重的客观状况。并着重分析了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高等教育投入和供给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需求,且存在较大的高等教育资源地区性差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结构不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需要,重点大学创新能力不强等,归根结底就是:高等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在上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从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入手,客观地分析了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地位和重要作用。揭示了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即研究生教育的内涵表明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可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都与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相关,而且我国多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输送了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知识创新,并建成了一批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高层次人才基地,对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充分发挥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为了突出本文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框架,提出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诸如构建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治理模式;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的现代大学制度;培育和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等,力求为各级政府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还以点带面,选取黑龙江省研
【关键词】: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5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2-15
- 1.2 有关概念界定15-18
- 1.2.1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15-16
- 1.2.2 对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界定16-18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8-22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18-20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20-22
- 1.4 本文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22-25
- 2 离层次人力资派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25-36
- 2.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25-27
- 2.1.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5-26
- 2.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6-27
- 2.2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27-30
- 2.2.1 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27-28
- 2.2.2 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8-30
- 2.3 教育与经济基本关系的有关理论30-32
- 2.3.1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0-31
- 2.3.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1
- 2.3.3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31-32
- 2.4 人力资本理论32-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3 离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36-55
- 3.1 经济全球化为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国际背景36-37
- 3.1.1 全球化进程加快产生“无国界经济”36
- 3.1.2 “国际人”受到重视36-37
- 3.1.3 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37
- 3.2 知识经济对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深远影响37-40
- 3.2.1 知识经济兴起使人力资本成为稀缺要素37-38
- 3.2.2 “知识人”开发战略成为共识38-39
- 3.2.3 知识经济对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提出迫切要求39-40
- 3.3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要求40-49
- 3.3.1 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巫需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回应40-42
- 3.3.2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求提升人力资本42-45
- 3.3.3 严峻的劳动力就业形势向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提出要求45-47
- 3.3.4 我国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和学习需求为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微观动力47-49
- 3.4 各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取向可以参考和借鉴49-50
- 3.5 我国近年来的政策导向为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50-53
- 3.6 本章小结53-55
- 4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5-82
- 4.1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和主要问题55-68
- 4.1.1 人口基数庞大且增长迅速55-57
- 4.1.2 人口素质偏低57-59
- 4.1.3 行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59-62
- 4.1.4 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失衡62-64
- 4.1.5 高层次人力资源严重匾乏64-68
- 4.2 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68-81
- 4.2.1 教育投入和供给不足68-72
- 4.2.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72-73
- 4.2.3 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差异较大73-76
- 4.2.4 培养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76-77
- 4.2.5 高等院校管理、创新能力不强77-81
- 4.3 本章小结81-82
- 5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82-102
- 5.1 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方式和途径82-85
- 5.1.1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人力资本投资82-83
- 5.1.2 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度追加83-85
- 5.2 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地位和不可控因素85-89
- 5.2.1 高等教育是造就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85-86
- 5.2.2 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巨大作用86-87
- 5.2.3 高等教育在开发高层次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87-88
- 5.2.4 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不可控因素88-89
- 5.3 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不可分的密切联系89-93
- 5.3.1 研究生教育的内涵表明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89
- 5.3.2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89-90
- 5.3.3 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最直接的作用90-93
- 5.4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对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和贡献93-101
- 5.4.1 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93-98
- 5.4.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知识创新98
- 5.4.3 建成了一批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高层次人才基地98-101
- 5.5 本章小结101-102
- 6 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102-116
- 6.1 构建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治理模式102-104
- 6.2 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的现代大学制度104-106
- 6.2.1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104-105
- 6.2.2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办法和途径105-106
- 6.3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106-111
- 6.4 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111-115
- 6.4.1 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的沿革111-113
- 6.4.2 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113-114
- 6.4.3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主体分析114
- 6.4.4 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14-115
- 6.5 本章小结115-116
- 7 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116-142
- 7.1 科学确定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116-122
- 7.1.1 以BP模型对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进行预测的可行性分析116-117
- 7.1.2 对BP网络模型结构和数据的确定117-119
- 7.1.3 基于MATLAB 5.3的BP网络模型运算119-122
- 7.1.4 对BP模型运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122
- 7.2 办好研究生院,培养高质量的博士122-124
- 7.3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竞争力124-126
- 7.4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发挥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支柱作用126-127
- 7.5 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促进协调、稳定发展127-128
- 7.6 基于RAGA的PPE模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128-137
- 7.6.1 建立投影寻踪模型(PP)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28-130
- 7.6.2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过程(RAGA)130-135
- 7.6.3 对RAGA的PPE模型的分析与评价135-137
- 7.7 创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新突破137-140
- 7.8 本章小结140-142
- 结论142-144
- 注释144-146
- 参考文献146-1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0-15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51-152
- 致谢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成文;;北京有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欠缺高等教育的高度[J];留学生;2010年06期
2 石碧琼;;高等教育民营化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3 尹建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范微娜;;浅谈中国社会分层下的高等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5 何军;;浅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J];快乐阅读;2011年18期
6 谢遐龄;;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群言;2011年08期
7 杨卓;;高校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8 易灵;;接受高等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1年13期
9 许建兰;;关于湖南“教育强省”战略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10 蒋勋;;思考自己的可能性[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7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魏中华;陈雪梅;边扬;赵晓华;;浅谈交通工程专业的创造教育[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力;秦和:为学生提供最负责的高等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吴晶 赵超 郭曼桐;高等教育“211工程”实施成效显著[N];农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志华;30年高等教育硕果压枝[N];伊犁日报(汉);2008年
4 张明平 姜木金;高校应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社会公民[N];镇江日报;2008年
5 万圣兴;切实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N];光华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欣然;本市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李鹏翔;高等教育也“应试”,期末“突击”就过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徐敏;高等教育:扩容后更应协调发展[N];解放日报;2009年
9 张正瑞;高等教育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转变[N];宁波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4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9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5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7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董新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责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37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3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