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9:31
本文关键词: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 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已由规模发展转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但由于目前对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不重视,以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重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成为本研究所希冀解决的问题。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已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主要存在着贯通性不够、开放性不够、科学性不够的问题。贯通性不够表现在:硕士生课程与博士生课程的贯通性不够;科学研究的贯通性不够;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不贯通;学位层次的贯通性不够。开放性不够表现在:生源来源较单一;单一导师制是主要的导师指导方式;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较少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科学性不够表现在: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不够;课程尚未突破本科阶段的桎梏;科研状况有待改善;导师指导不到位;部分培养环节执行不力。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博士生的角度看,入学方式、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导师指导与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起到的作用最大。学术活动、课程学习与培养质量无显著的正向作用。分段式培养模式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不贯通的极限状态,直接攻博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全部贯通的极限状态。贯通和简约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培养环节贯通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环节简约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效率。比较适合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学科主要有:对知识学习有很强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学科、工学等。 美国哲学博士学位的培养以连贯制为主。美国研究生课程贯通设置,课程内容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贯通式博士生一般比分段式博士生多修若干门课程。有严格的资格考试,贯通式博士生参加资格考试,一般与分段式博士生并无差别。美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与博士生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有严格的学位论文监控环节。德国、日本、俄罗斯三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各具特色。 重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组建招生委员会,采取“面试+材料分析法+另外一种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形式,加强面试的客观性。按照课程内容、课程层次、课程逻辑对课程进行贯通设置,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系列化,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国际化以及研究方法类课程,提倡研讨式授课方式,探索课程考核形式及淘汰功能,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融合。让贯通式博士生尽早进入科研,尽可能参加高层次科研,保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多做和多听学术报告,尽量多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内外访学。真正落实导师小组指导制,提高导师的指导频率及业务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博士学位论文监控经过开题报告、阶段汇报、预答辩、评审、答辩等环节,强调论文控制重心前移,强调论文的过程控制,强调论文监控中导师和学生的自律。 配合重构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认识,树立博士生教育处于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的理念,增强开放的思想观念,健全贯通式博士生和硕士生转换通道,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培养过程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度。
【关键词】:贯通 博士生培养模式 重构 培养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价值13-14
- 1.2.2 现实意义14
- 1.3 概念界定14-17
- 1.3.1 培养模式14-15
- 1.3.2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15-16
- 1.3.3 博士生培养质量16-17
- 1.4 研究方法17-20
- 1.5 研究内容20-23
- 1.5.1 研究思路20
- 1.5.2 篇章结构20-21
- 1.5.3 主要创新点21-23
- 第2章 文献综述23-38
- 2.1 国外研究现状23-26
- 2.2 国内研究现状26-32
- 2.2.1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26-27
- 2.2.2 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27-30
- 2.2.3 研究国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30-31
- 2.2.4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31-32
- 2.3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反思32-38
- 2.3.1 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33-35
- 2.3.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35-36
- 2.3.3 研究建议与前瞻36-38
- 第3章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理论研究38-89
- 3.1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38-48
- 3.1.1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38-47
- 3.1.2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47-48
- 3.2 著名培养单位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现状述评48-59
- 3.2.1 总体情况48-50
- 3.2.2 主要培养环节50-55
- 3.2.3 个案分析55-59
- 3.3 调查和现状分析59-72
- 3.3.1 调查目的与调查过程59-60
- 3.3.2 调查结果与分析60-72
- 3.4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72-76
- 3.4.1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总结72-74
- 3.4.2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74-76
- 3.5 博士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的关系76-81
- 3.5.1 理论假设76
- 3.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76-77
- 3.5.3 结构方程模型77-80
- 3.5.4 结果分析80-81
- 3.6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81-84
- 3.7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适用范围的探讨84-87
- 3.7.1 适用的培养单位85-86
- 3.7.2 适用的学科86-87
- 3.7.3 适用的学生群体87
- 3.8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与学位制度87-89
- 第4章 国外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89-112
- 4.1 美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剖析89-106
- 4.1.1 美国博士生教育概述89-90
- 4.1.2 美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现状90-101
- 4.1.3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学科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101-104
- 4.1.4 美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104-106
- 4.2 德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简析106-108
- 4.3 日本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简析108-109
- 4.4 俄罗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简析109-110
- 4.5 四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启示110-112
- 第5章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112-139
- 5.1 重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112-113
- 5.2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构113-139
- 5.2.1 入学方式113-118
- 5.2.2 课程学习118-123
- 5.2.3 科学研究123-125
- 5.2.4 学术活动125-128
- 5.2.5 导师指导128-131
- 5.2.6 学位论文131-139
- 第6章 实施重构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139-145
- 6.1 重构的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139-140
- 6.2 提高思想认识140-142
- 6.3 完善相关制度142-145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45-148
- 7.1 主要结论145-146
- 7.2 研究展望146-148
- 参考文献148-157
- 附录157-161
- 附录一:调查问卷157-159
- 附录二:访谈提纲159-160
- 附录三:结构方程模型统计软件LISREL8.70 计算程序160-161
- 致谢161-16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文燕;廖文武;;略论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进程中的入学申请制试点[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牛梦虎;我国学术型博士生招考选拨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卞玉筱;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1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6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