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与应对选择

发布时间:2018-07-17 20:53
【摘要】:对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本文不同意那种基于人口红利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解释。目前的担心是,我国经济已经处于通货收缩过程,有效需求的减少将导致当期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增加。本文认为,我国仍处在人口红利收获期,目前的增速下降与2002-2012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同一关键驱动因素导致的。房地产投资变化及其乘数效应是拉动中国经济走出1997-2001年通货收缩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2002-2014年新增GDP的63%是新增房地产投资的贡献,同时又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驱动力量;另外,资源的"空间错配"和政府强化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干预,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确的增速下降原因判断对于合理的应对选择至关重要。正确的应对选择应当是:调整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使大都市区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通过进一步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和打破垄断来激发市场活力。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agrees with the explanation based o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arrival of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current worry is that China's economy is already in the process of currency contrac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demand will lead to a further increase in overproduction and overcapacity in the current period. This paper holds that China is still in the period of harvest of population dividend, and the decline of current growth rate is caused by the same key driving factor as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2002-2012. The change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its multiplier effect are the main engine to pull the Chinese economy out of the 1997-2001 contraction in currency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2002-2014, 63% of the new GDP is the contribution of new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drive the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down.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mismatch" of resources and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government have reduced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Correct judgment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in growth is essential to a reasonable choice of responses. The correct choice should be to adjust the policy of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size of megacities so as to make the metropolitan area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o stimulate market vitality by further deepen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large departments and breaking monopoly.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13&ZD026)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树伟;;我国大都市区的管治结构[J];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2 苏国辉;黄向阳;;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之孔见[J];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3 陆立军,朱海就;关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几个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李金龙;李思怡;;动力机制与组织创新:我国大都市区政府合作的基本路径[J];学习论坛;2010年04期

5 李非;颜莉虹;;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理论思考及其路径选择[J];开发研究;2013年06期

6 谢守红;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施晓丽;;厦漳泉大都市区产业优势测度与产业区域经济合作[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郭艳芳;;以“五个统筹”加快福清、长乐、闽侯、连江四县(市)融入福州大都市区机制体制研究[J];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9 马仁锋;沈玉芳;张海燕;王筱春;张婧;王能洲;;上海大都市协调发展的规划体制创新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10 张芸;梁进社;李育华;;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雁;;大都市区郊区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海郊区发展策略研究[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陶希东;;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大都市区治理策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汤林浩;吴晓;熊伟婷;;不同制度环境下大都市区区域协调机制比较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健雄;践行科学发展 构建大都市区[N];温州日报;2009年

2 刘易;大都市圈越多越好吗?[N];市场报;2004年

3 记者 朱毓松;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N];福州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冀 吴明亮 韦铭 本报实习生 张未;“宁镇(扬)大都市区”破壳 建设“江北新区”写进规划[N];南京日报;2013年

5 瓯江平 执笔 王丹容 潘建中;大都市区建设,推进发展的新平台[N];温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朱金山;推进福莆宁连片发展建设福州大都市区[N];湄洲日报;2011年

7 记者 李晓莉;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N];西安日报;2010年

8 记者 朱毓松;更加积极地融入福州大都市区 锻造北翼重要的新经济增长极[N];福州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钧 夏元;大都市拓展区:如何挑起发展的“大梁”[N];重庆日报;2013年

10 蒋中意;金华即将编制金义大都市区规划[N];金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来盛;政府碎化、都市治理与经济发展[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阎欣;城际交通发展规划对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社会空间格局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朱苑秋;我国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宛洁;信息化与广州大都市区经济增长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菲菲;基于集聚和辐射效应分析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吴吉杰;福州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6 王吉人;广州大都市区经济形成的初探[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0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2130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