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城市土地供应方式、数量与房价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09:55
【摘要】:近几年,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现象,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也逐渐加大。土地供应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基础环节,在国家调控过程中,土地供应与房价的关系越来越被关注,而目前国内、国际关于土地供应与房价的关系的研究均未取得一致的成果,因此深入研究土地供应是否影响房价、如何影响及影响程度,对于更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更有效的发挥土地供应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调控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土地供应方式、数量与房价关联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有利于保障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利用。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深入探讨土地供应方式、数量与房价的关联性,力求揭示城市土地供给与房价的互动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地宏观调控措施,为科学合理调控房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具体研究上,本文采用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统计资料分析法、计量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理论分析方面,在分析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基础上,从土地供应方式变革对地价、房价的影响机制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同时对土地供应量与房价的关联性作了理论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十地有效开发、土地供应时滞效应和容积率管制对房价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认为土地供应量的减少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房价水平,但长期内房价受其影响不显著,而且通过增加土地供应量调控房价的效果不一定理想。 计量研究方面,从土地供应方式变革前后土地交易价格指数、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土地供应方式与房价关联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panel date模型研究了土地供应量与房价的关联性。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供应方式变革对房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且前三年的土地供应数量对当年的房屋供应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房价的影响非常弱。 实证研究方面,选取重庆市主城区作为实证研究城市,运用Hedonic模型对招拍挂供地方式对房价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重庆主城商品住宅用地与住宅销售价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做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房价的最终确定与土地的初始获取方式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关系,而且土地供应量与房价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图文】:

趋势图,指数变化,直辖市,趋势图


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比土地供应方式变革前后房价和地价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土地供应方式对房价产生的影响。4.1.1土地供应方式变革前后的地价对比选取我国四个直辖市及杭州、广州、深划],、青岛、徐州、成都、西安共10个城市分别作为沿海、中部及西南地区典型性城市代表绘制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对比图。从各城市的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变化趋势线可以看出,2001一2004年土地供应方式变革期内,整体而言,各城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均呈现上扬态势,2003一2004年,多数城市的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涨已较为显著。分析过程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城市,北京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呈现平稳且缓慢增长状态,杭州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变化幅度非常大,而西安、广州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变化比较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不同城市的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具体环境不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土地供应方式变革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趋势图,交易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图


图4.2典型城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图F19.4.2TyPiealurbanandexehangePrieeindexehangetrendehart土地供应方式变革前后的房价变化对于上地交易价格指数,本文通过分析同时期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化来研究应方式变革是否会对房价产生影响。从所选取的典型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化趋势图(图4.3、4.4)可以看出,2001一2004年期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3.2;F29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对房价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5期

2 ;数字[J];中国土地;2011年07期

3 ;土地供应要从招拍挂走向多元化[J];中国拍卖;2010年04期

4 张莉祥;;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改革设想[J];天津经济;1996年06期

5 王云中;钱书法;李广信;崔向阳;刘志国;曹艳;冯泓;赵光瑞;何干强;;城市房价的调控与住房制度改革[J];管理学刊;2011年03期

6 张炜;冯海超;;土地招拍挂制度对土地高效利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规划师》论丛;2011年00期

7 周玲玲;刘震;;土地储备运营成效及发展探索[J];浙江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陈启程;;浅析如何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9 霍振东;;南京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10 范辉;周晋;;基于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辉;;试论城市土地的利用与管理[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靳共元;王玉珍;;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指导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戴双兴;;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构想——兼论香港土地基金的成功经验[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牟翠伟;;城区土地估价方法探讨[A];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亚丽;;在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中应考虑文化因素[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何兴;;试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基础[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7 张亚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刘炜;;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牟翠伟;;城市地籍管理中土地估价方法探讨[A];华东地区第十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玉江;刘新芳;;城市空间扩展及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洛涛;部分城市土地放量“回暖”[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记者  蔡明慧;我市经营城市土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N];商丘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孙国瑞;荆楚三线城市土地俏卖江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敏行;应以城市土地规划为纲为目[N];建筑时报;2003年

5 林峗弘;厦门供地由岛内转向岛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6 记者 李和裕 编辑 朱贤佳;去年城市土地出让金翻番[N];上海证券报;2010年

7 苗凡卒;供地先松后紧加剧楼市乱局[N];深圳商报;2010年

8 邵德华;土地供应政策调整的冲击波[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宋尧邋尹霄飞 特约记者 陆彬杰;土地供应能否满足开发说法不一[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10 ;各城市土地周成交情况一览表[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双兴;构建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詹海斌;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土地市场一体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霞;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涛;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控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李明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丛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9 赵贺;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安乐;我国城市土地经营问题及对策探讨[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王彦美;城市土地供应方式、数量与房价的关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志婧;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宋铮;城市土地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跨期市场均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试及其效率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友志;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思考[D];重庆大学;2004年

7 许伟;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李安安;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9 李澜涛;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影响因素 利用效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长安;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质量评价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0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2670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2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