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习语英译研究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围城》英译本,首先由具有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验的Jeanne KeUy译出初稿,再由美籍学者茅国权加以校阅、润色,并撰写序言和添加注释。译本出版后,西方评论界的评价甚高,美国图书协会还把它选为1980至1981年度的卓越学术着作。在处理《围城》中出现的习语时,译者并没有采取“文化至上”的态度。而是根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原作的精神、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灵活采用了多种译法,显示出了不俗的语言功力。
一、《围城》英译本中的习语分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习语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对习语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很大的影响,习语集中反映了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围城》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学典故、地理环境等。
(一)与社会风俗有关的习语社会习俗在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是一个极大的范畴,涵盖了等级、机构、社会习俗、道德伦理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必将通过语言反映出来。
中国古代社会是父权社会,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是顺从的服从者。有习语为证,“男女有别,尊卑有分”和“重男轻女”。而“夫唱妇随”则体现了男性在婚姻中的支配地位。丈夫可以有三妻四妾,发号施令;妻子只能从一而终,惟命是从。此外,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很多夫妻结婚之前素未谋面。所以“媒婆”在旧式婚姻中尤为重要。男人娶妻要娶“大家闺秀”,通过“明媒正娶”才能“结为秦晋”。婚后,女人要融入家庭生活,成为“贤妻良母”,必须要过的一关就是“丑媳妇见公婆”。除此之外,《围城》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风俗的习语,例如衣锦还乡、摆空城计、结义兄弟、神农尝百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十八般武艺,打躬作揖、三跪九叩等。
(二)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国人信奉佛、菩萨、天,认为它们具有无限的威力,主宰着大自然和人类自身。另外,寿星、嫦娥、月下老人和阎王也都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特殊形象,分别代表着长寿、月亮女神、男婚女嫁和死亡之神。中国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识别出这些形象的意思,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却很难理解,因为英语中没有类似的形象。《围城》中的宗教习语有“功德圆满、大发慈悲、得道成仙、黄道吉日、逢凶化吉、疑神疑鬼、道不同不相为谋、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天机不可泄漏、天作之合,大吉大利”等。
(三)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习语生态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名等。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不同和生存地域的差别,造成了中西方民族认知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即便是同一事物,在中西方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未必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在英国人的意识中,西风是温暖和煦的。英国诗人雪莱的着名诗篇《西风颂》,讴歌的就是温暖和煦的西风。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西风不是送来温暖,而是寒流,是同凄凉、寒冷相连的。古诗“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此西风包含了无尽的凄凉。
《围城》中出现了大量地域性的习语,如: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拖泥带水、桃花运、岁寒三友、鸦雀无声、满面春风、寻花问柳、敲竹杠、捕风捉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为这些带有生态文化特点的词汇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给翻译提出了难题。
(四)与历史典故、文学着作有关的习语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汉英两种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别,两者之间文化的空缺相当多。在汉语成语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汉语成语文化符号进行解码,因为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名人轶事、神话寓言、文学艺术,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分析,才能重新编码原文文化信息。
《围城》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笔耕文化推荐期刊,“赠人以车,不如赠人以言”,“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一顾倾城,再顾倾国”,“春秋笔法”,“神农尝百草”,“马前泼水”,“破镜重圆”,“惊弓之鸟”,“纸上谈兵”,“杀一儆百”,“鸡鸣狗盗”等。由于存在“文化空缺”,英语中几乎很少有对应的习语,因此翻译这些习语时,要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译文读者能理解的目的。
二、《围城》中习语的翻译方法文化差异往往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向来是翻译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温努提(LawrenceVenuti)在他的着作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中把两种途径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由此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翻译上,把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称之归化;反之,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称之异化。
(一)异化法1.直译直译是尽量将原文的词序、语序、词汇意义、句 法结构、修辞方式、文体风格、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保留下来,是译文与原文载形式和内容上相互一致或基本相似[41。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直译法,其译文不仅自然贴切,而且还保留了源语的文化意象和色彩,给译文带来了异国情调。
例如例1原:艾:“明天我教爸爸罚你对祖父祖母的照相三跪九首。”译 史:“Tomorrow I’11 have Papa make you kneelthree times and kowtow nine times before photographsof my grandparents as a penalty."啕三跪九叩原是臣子跪拜皇帝之礼。民间百姓也用此礼作为虔诚礼佛、祭祀祖先的表达方式,即三次下跪,每次下跪都要磕头三下。为了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这一传统礼仪,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本文编号:4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