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有关梁晓声长篇小说题材与主题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4-07-24 11:29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文学论文,主要是关于梁晓声长篇小说题材与主题的变化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前期:北大荒知青。人生命运在时代中的沉浮在当代文学史上,“知青小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大磁场,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他们的作品大多带有个人的亲身体验,主观情感较为强烈,或细腻或粗犷,都会引起相应读者的共鸣。由于知青生活的地域性,知青小说也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以“知青小说”扬名文坛的梁晓声,他的创作视野是他作为一名知青时生活过的北大荒,他以自己的感受赞美了北大荒知青的纯朴、善良,肯定了一代知青的人生价值与道德观。

  要整体了解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先要了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与《今夜有暴风雪》。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个短篇,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北大荒独特的自然环境:冬日的“大烟泡”与夏季的麦海;瞬间夺取生命的“鬼沼”与灿烂盛开的鲜花,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白桦林。为了开垦荒地,梁珊、李晓燕、王志刚这些带着激情与理想的青年人用生命在“神奇的土地”上竖起一座座丰碑,她们的到来为土地增添了色彩,而这片土地成为她们的长眠之地,青春的激情带上悲壮的意味。

  《今夜有暴风雪》是一部中篇,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知青返城前夜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紧张的氛围里展开情节,阴沉的自然环境与知青们骚动不安的心情相辉映。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一条是渴望回城的知青们,作者在短短的叙述时间里回忆了知青们在北大荒十年的成长与生活,一大批知青急切地想回城,以曹铁强为首的30多人立志留下,放弃返城机会。另一条是上海知青裴晓云的心路,这个寒冷的夜晚,知青大返城的前夜,第一次被批准配枪站岗的裴晓云把这一天看作是自己最愉快的一天,也是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忙于办理返城手续的人们忘记了换岗,在风雪与严寒中站了大半夜的她“僵直地朝后倒下去”,只有“黑豹”陪着她,一只狗能消解她的寂寞却无法挽救她的生命。这个情节为整个文本染上了悲凉的气息。这两篇小说记载了北大荒垦荒者的业绩,其中都有知青牺牲在北大荒的情节,在今天看来这些牺牲似乎是不太被人理解,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笔下的他们都是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

  《雪城》是一部百万字的现实主义长篇,分上、下两部,写的是北大荒知青返城后的故事。《雪城》的上部是写知青一代理想的失落,小说以“返城待业知青们的旗帜倒下了,被踏在他们自己的脚下”结束;《雪城》的下部是写知青一代开始醒悟,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大学生高呼“振兴中华”的口号结束全篇。将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对当时生活真实的再现中融人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强烈的情感体验,为后人了解“知青一代人”的生活留下标本。在这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叙述了知青返城后的命运,知青从北大荒回到城市,时代变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也变了。几乎每一个返城知青都觉得与在城市的家产生了隔阂,甚至感到不被亲人所理解。青春不在了,10年的光阴消磨了一些锐气,一切生存技能几乎都要重新开始,不管是教导员还是普通的知青,回到城市的她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都有对生活的迷惘和失落感,还有对曾经熟悉的家的陌生感,这是他们首先要克服的心理因素。实际的生活问题每一个返城知青都要去面对,不管是市长的女儿还是平民的子女,都有一个焦急等待的就业阶段。现实生活的坚硬一点点击碎她们在北大荒时期的浪漫情怀。几乎每个返城的知青都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各自走上新的人生路,在各行各业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雪城》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理想主义激情与现实主义悲凉的交织融合,奠定了它在知青小说中的地位,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杰作。

  《雪城》的问世代表了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描写了刚到北大荒时的知青生活,《今夜有暴风雪》叙述了返城前夜的情景,《雪城》则展现了知青们返城后的生活状况。联系起来看,这三篇小说完整地呈现了北大荒知青们的人生轨迹,人生命运在时代中的沉浮让人感叹。

  梁晓声作为一名从北大荒走出来的作家,曾和数十万知青一样,从事过繁重的生产劳动,与战友们朝夕相处。他描写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小说无法不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神奇的自然风光与真诚善良的战友、青春的激情与理想频频出现在他的文本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与其他知青小说相比,他的叙述语言与内蕴情感中多了些明亮的色彩,整体基调较为高昂。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被称为“知青作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为知青文学加了一块砖”。

  《雪城》之后,梁晓声不再写知青题材,在《龙  年“1988”一个作家的自白》中,他对自己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总结,“知青情结”本就是时代的产物,当身处的环境有了变化,时代的产物也就只能在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消隐。1O年沉淀,1998年,作者再回头看知青小说时,认为任何作家的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反映几千万知青的命运全貌。“一切知青文学组合在一起,好比多棱镜,它所折射出的是七色光。最主要最优秀的知青作品,也只不过是多棱镜的一个侧面罢了。”

  二、中期:转型期的世态相,物欲之下人性的扭曲市场经济的到来打乱了一代人的原有生活,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人们在接受与拒绝中徘徊。20世纪90年代的理性怀疑主义取代了80年代的理想主义,社会转型给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带来深刻触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敏感的作家们捕捉到这一信息,用文字记录了这一时代。这一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文学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多样化的写作层出不穷。“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在中国改革出现新的非常复杂和尖锐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当社会各个阶层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都在进行激烈的、充满激情思考的时候,9O年代的大多数作家并没有??没有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

  但梁晓声这一时期的创作是以当下的社会世相为题材,关注社会变化,从不同视角反映了转型期各种人的心态,展示了物欲之下人性的扭曲。



本文编号:4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