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省永济县土改房屋分配与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2:51
房屋是一个家庭的门户,是人民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与象征意义。土改前,农村内部居住格局与房屋形制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土改对于房屋的分配不仅是在数量上进行分配,也在象征层面上打破村内原有权力格局、提高贫下中农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土改初始分配之后,部分房屋通过合法买卖、合“礼”取得、合情还补甚至非法侵夺的手段重新“回流”到地主、富农手中,这一过程杂糅了革命话语下的“反攻倒算”、乡村社会内部的传统习俗以及农民自身的实践逻辑等复杂内容。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的实际状况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土改果实“反攻倒算”的处理也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对于确实符合乡村传统中合法、合“礼”的行为,予以认可;确属地主、富农“反攻倒算”的,则予以严惩,坚决保护群众的胜利果实。本文从分析乡村传统习俗入手,尝试解释土改后出现的地主富农“倒算”房屋问题。研究土改果实房屋的初始分配及其变迁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农村社会,整体把握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永济县在山西省的位置图①
第一章传统乡村居住环境与习俗观念9图1.1:永济县在山西省的位置图①图1.2:永济地图示意图②中条山区横亘于县南边界,因地处华岳、太行两山之间,呈条形,故名中条。山势挺拔峰峦重叠,间有小块平地和梯田。处于山区的农民多居于山、耕于山,居住以窑洞为主。农民倚靠崖势“开山为穴”③挖洞建窑,或用土坯、砖石筑成弧形,建成窑洞式建筑,此种也可称为窑洞。窑洞就地势而居,用木料少,成本较低;其次,山区耕地狭小,建造窑洞一来“不费地之面积。”④不占用耕地,二来依山建窑,距离耕地较近,可缩短耕种距离、增长劳动时间。山区部分农民因人力、财力有限,或因使用途经不同,仅以草房为居。居于山底的农民,虽于平地上建土木结构的瓦房,但仍异于平川地区,他们多利用山区的自然优势,尽可能为自己提供舒适与便利的居住环境。比如王官峪村,位于王官峪瀑布下,村中各家房屋前挖有浅沟,一来可使用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涧水;二来可以在雨季排出多余的水,使其不致淹没房屋;三来可以在夏季起到降温作用。南部靠山地区①永济县志委员会:《永济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②《山西省地图一本全(第七版)》,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③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宅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页。④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宅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来户、土改与乡村社会——以山西省永济县东、西三原村为例[J]. 胡英泽,张爱明. 开放时代. 2017 (01)
[2]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行为: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视角[J]. 易棉阳,罗拥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6)
[3]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社会心理变迁及启示[J]. 姚广利.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2)
[4]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中的农村“新”成分研究[J]. 杨利文,王峰.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9)
[5]新中国土改后农村阶级变化再探讨——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J]. 苏少之,张晓玲.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1(01)
[6]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 李里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J]. 卢晖临. 社会学研究. 2006(06)
[8]试论清至民国宁化的民间经济纠纷及其解决[J]. 王日根,陈瑶.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6(00)
[9]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 李金铮. 近代史研究. 2006(04)
[10]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心态[J]. 李巧宁. 浙江学刊. 2005(01)
硕士论文
[1]1950年代L县地主富农“倒算案”研究[D]. 王伟民.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土改后至高级社前家庭经济分配研究[D]. 张磊.山西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35331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永济县在山西省的位置图①
第一章传统乡村居住环境与习俗观念9图1.1:永济县在山西省的位置图①图1.2:永济地图示意图②中条山区横亘于县南边界,因地处华岳、太行两山之间,呈条形,故名中条。山势挺拔峰峦重叠,间有小块平地和梯田。处于山区的农民多居于山、耕于山,居住以窑洞为主。农民倚靠崖势“开山为穴”③挖洞建窑,或用土坯、砖石筑成弧形,建成窑洞式建筑,此种也可称为窑洞。窑洞就地势而居,用木料少,成本较低;其次,山区耕地狭小,建造窑洞一来“不费地之面积。”④不占用耕地,二来依山建窑,距离耕地较近,可缩短耕种距离、增长劳动时间。山区部分农民因人力、财力有限,或因使用途经不同,仅以草房为居。居于山底的农民,虽于平地上建土木结构的瓦房,但仍异于平川地区,他们多利用山区的自然优势,尽可能为自己提供舒适与便利的居住环境。比如王官峪村,位于王官峪瀑布下,村中各家房屋前挖有浅沟,一来可使用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涧水;二来可以在雨季排出多余的水,使其不致淹没房屋;三来可以在夏季起到降温作用。南部靠山地区①永济县志委员会:《永济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②《山西省地图一本全(第七版)》,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③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宅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页。④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宅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来户、土改与乡村社会——以山西省永济县东、西三原村为例[J]. 胡英泽,张爱明. 开放时代. 2017 (01)
[2]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行为: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视角[J]. 易棉阳,罗拥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6)
[3]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社会心理变迁及启示[J]. 姚广利.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2)
[4]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中的农村“新”成分研究[J]. 杨利文,王峰.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9)
[5]新中国土改后农村阶级变化再探讨——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J]. 苏少之,张晓玲.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1(01)
[6]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 李里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J]. 卢晖临. 社会学研究. 2006(06)
[8]试论清至民国宁化的民间经济纠纷及其解决[J]. 王日根,陈瑶.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6(00)
[9]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 李金铮. 近代史研究. 2006(04)
[10]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心态[J]. 李巧宁. 浙江学刊. 2005(01)
硕士论文
[1]1950年代L县地主富农“倒算案”研究[D]. 王伟民.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土改后至高级社前家庭经济分配研究[D]. 张磊.山西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35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3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