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创作与东方主义
发布时间:2021-04-15 09:28
作为现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汉英双语作家,林语堂一生创作横跨东西方双重语境,其海内外作品传递出对于东西文化的独到思考,也从中流露出复杂的文化取向。近年来,以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为新时期林语堂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空间。当我们将林语堂的创作整体置于东方主义理论的视野之下进行考察时,可以看到林语堂作品既体现了“自我东方化”倾向,又具有“反东方主义”意识。本文试图对此现象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国内外与本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并予以简要分析;随后概述与本文相关的两个理论:东方主义和“自我东方化”,并对林语堂在东西双重语境下的创作历程作简要梳理;最后陈述本选题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结合文本,分析东方主义对林语堂海内外创作的影响。首先论述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前期创作,认为林语堂的“国民性”批判建立在西方话语的前提下,并一度以“先进”西方文化作为评判本土文化的价值尺度,是对西方世界观念秩序的认同。随后论述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海外创作,认为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在内容、题材与人物塑造上均体现出一定的“自我东方化”特征,并结...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相关理论及林语堂的海内外创作概述
(一)东方主义和“自我东方化”
(二)林语堂“横跨东西”的双语创作
三、本选题的创新
第一章 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海内外创作
第一节 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前期创作
一、西方话语前提下的“国民性”批判
二、东方主义缝隙中的文化立场嬗变
第二节 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海外创作
一、内容:勾勒“传奇中国”色彩
二、题材:“贵族东方主义”式自我呈现
三、人物:东方女性的矛盾形塑
第二章 林语堂创作对东方主义的抵抗与超越
第一节 “失语”中国的自我言说
一、消解“停滞”中国幻象
二、构建现代国人独立品格
三、抗战时期阐释当下中国
第二节 “人文中国”的形象重塑
一、日常生活书写中的文化呈现
二、“译创一体”展现文学经典
三、铺垫中国文化思想为底色
第三节 边缘出发消解中心权威
一、以东方智慧挑战西方价值权威
二、在比较中探寻多文化交融之道
三、从“东方智者”到“世界公民”的自我转型
第三章 东方主义视角下林语堂创作的文化心理和时代语境
第一节 中西共育的双重文化背景
一、双文化背景造就“居间”视角
二、错位重现的“原乡记忆”
第二节 双重语境下的“双语人”思维
第三节 西方主流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翻译与双语写作[J]. 裘小龙.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9(01)
[2]林语堂小说三部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塑与文化记忆展演[J]. 蔡江云. 东吴学术. 2019(05)
[3]林语堂英文小说二三论[J]. 肖百容,钟新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4]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另类现代性[J]. 鲁晓鹏,陈晞哲. 华文文学. 2018(06)
[5]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J]. 肖百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03)
[6]论林语堂的英语随笔与《中国评论周报》[J]. 张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7]林语堂早期双语散文中的民族身份建构[J]. 李欣颖. 语文建设. 2017(23)
[8]林语堂“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后殖民视阈[J]. 梁满玲,胡伟华. 外语教学. 2017(04)
[9]林语堂的海外抗日宣传考证[J]. 钱珺. 新闻界. 2016(17)
[10]双语写作:多种文化影响下的融合性创作[J]. 何莲芳. 小说评论. 2016(01)
博士论文
[1]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D]. 王珏.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赛珍珠小说再研究[D]. 王艳玲.吉林大学 2014
[3]《纽约客》的“中国”[D]. 叶子.复旦大学 2012
[4]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与文化选择[D]. 李立平.南京大学 2012
[5]京华旧事,译坛烟云[D]. 江慧敏.南开大学 2012
[6]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 刘惠玲.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 唐海东.复旦大学 2010
[8]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 黄芳.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 王少娣.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10]“国民性”主题的流变与中国现代文学[D]. 曹林红.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东方主义视角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D]. 邢沛林.华东理工大学 2017
[2]殖民化语境下“五四”文学话语的偏至及当下反思[D]. 刘亚钦.兰州大学 2007
[3]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D]. 陈家洋.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39070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相关理论及林语堂的海内外创作概述
(一)东方主义和“自我东方化”
(二)林语堂“横跨东西”的双语创作
三、本选题的创新
第一章 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海内外创作
第一节 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前期创作
一、西方话语前提下的“国民性”批判
二、东方主义缝隙中的文化立场嬗变
第二节 东方主义影响下林语堂的海外创作
一、内容:勾勒“传奇中国”色彩
二、题材:“贵族东方主义”式自我呈现
三、人物:东方女性的矛盾形塑
第二章 林语堂创作对东方主义的抵抗与超越
第一节 “失语”中国的自我言说
一、消解“停滞”中国幻象
二、构建现代国人独立品格
三、抗战时期阐释当下中国
第二节 “人文中国”的形象重塑
一、日常生活书写中的文化呈现
二、“译创一体”展现文学经典
三、铺垫中国文化思想为底色
第三节 边缘出发消解中心权威
一、以东方智慧挑战西方价值权威
二、在比较中探寻多文化交融之道
三、从“东方智者”到“世界公民”的自我转型
第三章 东方主义视角下林语堂创作的文化心理和时代语境
第一节 中西共育的双重文化背景
一、双文化背景造就“居间”视角
二、错位重现的“原乡记忆”
第二节 双重语境下的“双语人”思维
第三节 西方主流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翻译与双语写作[J]. 裘小龙.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9(01)
[2]林语堂小说三部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塑与文化记忆展演[J]. 蔡江云. 东吴学术. 2019(05)
[3]林语堂英文小说二三论[J]. 肖百容,钟新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4]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另类现代性[J]. 鲁晓鹏,陈晞哲. 华文文学. 2018(06)
[5]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J]. 肖百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03)
[6]论林语堂的英语随笔与《中国评论周报》[J]. 张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7]林语堂早期双语散文中的民族身份建构[J]. 李欣颖. 语文建设. 2017(23)
[8]林语堂“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后殖民视阈[J]. 梁满玲,胡伟华. 外语教学. 2017(04)
[9]林语堂的海外抗日宣传考证[J]. 钱珺. 新闻界. 2016(17)
[10]双语写作:多种文化影响下的融合性创作[J]. 何莲芳. 小说评论. 2016(01)
博士论文
[1]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D]. 王珏.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赛珍珠小说再研究[D]. 王艳玲.吉林大学 2014
[3]《纽约客》的“中国”[D]. 叶子.复旦大学 2012
[4]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与文化选择[D]. 李立平.南京大学 2012
[5]京华旧事,译坛烟云[D]. 江慧敏.南开大学 2012
[6]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 刘惠玲.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 唐海东.复旦大学 2010
[8]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 黄芳.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 王少娣.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10]“国民性”主题的流变与中国现代文学[D]. 曹林红.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东方主义视角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D]. 邢沛林.华东理工大学 2017
[2]殖民化语境下“五四”文学话语的偏至及当下反思[D]. 刘亚钦.兰州大学 2007
[3]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D]. 陈家洋.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39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39070.html